一年一度的“3·15”临近,国家质检总局将今年“3·15”的主题确定为“共担责任,共创和谐”。应该说,共建和谐的消费环境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保护消费者权益,改善消费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如果说,“3·15”对于消费者是一个节日,那么,对于执法者则是一种责任、一种行动。国家质检总局作为产品质量的监督执法部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一贯高度重视。2007年,全国质检系统认真履行职责,开展专项整治,构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严把国门,严格准入制度,深入打假,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专项整治
目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我们成功地打赢了这场战役。”1月16日,在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总结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吴仪这样宣布。
在去年国内外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高度关注之际,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启动了一场历时4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其中,质检系统承担了8个专项、12个100%目标中的3个专项、6个100%目标的重要任务。
2007年8月24日,就在国务院作出专项整治行动部署的第二天,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李传卿,副局长蒲长城、魏传忠,分别前往黑龙江、四川、广东和浙江四省进行专项整治行动的誓师动员。
国家质检总局领导的雷厉风行,带动了各地质检部门快速“动起来”。广东、深圳、珠海3家检验检疫局共同推出7项措施,联手打击逃漏检;北京检验检疫局出动21人,深入辖区内289个肉禽养殖场,开展为期15天的肉禽养殖基地专项检查;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10类消费品专项整治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到2007年底,彻底消除10类消费品的无证生产行为……
经过不懈努力,质检部门向党和人民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从去年8月至12月,全国共有9.8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获得生产许可证,获证产品全部加贴了QS标志;12万家食品小作坊100%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3.3万家、10类消费品生产企业100%建立了质量档案;对1.6万个出口食品原料基地100%进行了清查;对168批非法进口肉类、废物原料等100%实施了退运或销毁处理;对12万多批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了检验检疫标志。
“质量问题永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的紧迫性和长期性。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再出“重拳”:2月15日,召开了出口食品安全专题工作会议,要求各地质检部门坚决采取果断措施,确保出口食品安全;2月20日,召开全国质检系统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从3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再打一场特殊战役。
关键词:维权索赔
目标:严格把关,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
一直以来,检验检疫部门严格把关,热忱服务,有效维护了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拒不合格、不安全产品于国门之外。
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的检验监管作用更加显著。北京检验检疫局积极做好2008年第29届奥运会检验检疫各项工作,对入境奥运物资开辟“绿色通道”,启用口岸检验检疫隔离查验区和封闭式查验平台。
对重点敏感商品把关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在进口废物原料方面,2007年对3562家境外废物原料供货企业实施了注册管理,全年检验进口废物原料417795万批,检验环保不合格959批。在旧机电方面,共受理进口旧机电产品备案21544批。到货检验进一步加强,其中江苏检验检疫局对48批、货值600万美元、以旧报新的旧机电实施了退运、销毁处理。其他重点敏感进出口商品检验把关同样有声有色,如:新疆检验检疫局在对从美国进口的67台大型进口采棉机中,发现存在发动机曲轴设计缺陷。对这些安全质量问题,检验检疫部门均按规定进行了处理,维护了国家利益,保护了消费者安全。
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的检验监管亮点纷呈。其中,江苏局发现进口散装硫磺搀杂严重,为国内收货人挽回损失800多万元人民币;新疆局加强对进口铜锍的检验监管,检出实际货物为冶炼渣51批。尤其在进口棉花检验方面,各地检验检疫部门严把国门,每年对外索赔金额都在5000万美元以上,有效维护了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
加强法检目录外商品检验监管有声有色。针对社会各界反应问题比较多的进口日用消费品,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分别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六一国际儿童节组织了进口婴幼儿服装、内衣、儿童用品专项监督抽查,并将抽查结果对外公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打假治劣
目标: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近年来,质检部门不断加大打假扶优力度,对消费者投诉较为集中的产品,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人身健康与财产安全的假冒伪劣产品,始终保持了打假与整治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了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
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2007年,质检部门打假治劣力度加大,开展了农资、建材、棉花、安全帽、能效标识、煤炭质量、絮用纤维等专项执法。出动执法人员232万人次,立案查处20.5万余起案件,查获假冒伪劣货值38.5亿元,移送公安机关200起。
今年,春耕将至,质检部门再次吹响了打假治劣的号角。全国质检系统全面启动农资专项打假,3月15日至4月15日为农资打假集中行动月。
为切实保障消费者不受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质检部门还实施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加快推进电子监管网建设。目前,已对10类、4万余家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了质量信用等级分类。今年6月底前,食品、化妆品、家用电器、农资等9大类、69种重点产品将全面实施电子监管,所有产品100%加贴电子监管码,拥有“电子身份证”才能上市。
关键词:规范认证计量
目标:提高认证有效性,确保计量准确
今天,认证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人们去商场买家电,会检查是否有“3C”标识,去外面吃饭,会留心饭馆是否通过“HACCP”认证……由此看出,认证是放心消费的保障之一,有效性则是认证的生命线。
提高认证的有效性,加强认证市场监管,是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的重头戏。2007年,国家认监委对认证市场进行了规模最大、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一次全面清理整顿。配合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对家用电器等5类涉及强制性产品认证的2.5万家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对全国3600家出口玩具和1.3万家出口食品的生产卫生注册企业进行了清查。
同样,计量器具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质检部门从关注百姓生活中的计量热点出发,加大民生计量的监管力度,如:对水表、电表、煤气表、热量表等“民用四表”,在制造环节实施许可制度,严格型式批准和生产条件的考核;在使用环节实施首次检定、周期检定制度,以保证其计量性能稳定可靠;实施国家监督抽查制度,不定期组织对其产品质量实施国家监督抽查。
积极有效的措施,为确保百姓购放心物、行放心路、加放心油、坐放心车、用放心表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国家质检总局介绍,2007年,质检部门共对3000余万台计量器具实施了强制检验,开展了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米、面粉等20种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