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哪一样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翻开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民生热词内涵的不断深化折射了政府执政理念之变。
住房
2004年和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帮助特殊困难群众解决住房等实际困难。2006年,“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同时提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明确表示“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并提出3项原则和4项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严琦说,住有所居,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针对房价快速上涨,一些老百姓买不起房的困难,这几年政府连续出台了调控政策,遏制房价上涨;同时针对不同的人群结构,正在逐步建设起“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等收入家庭:限价房+经济租用房;高收入家庭:市场”的住房结构体系,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收入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05年,进一步提出“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
此后,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的内容每年都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2005年到2007年,“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也先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长期关注收入分配话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说,对比这5年来,从“收入”问题到“工资”问题,从“城乡居民”到“中低收入者”,政府工作报告对百姓收入的话题讲得越来越细,可以说是涵盖了每一户家庭、每个人、每一笔收入来源,而且相关的政策越来越新,也越来越健全。
就业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就业政策”。经过2005年、2006年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之后,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过去5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累计666亿元,5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100万人,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陈小恩说:“这些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始终没有放松过就业,把就业看作民生之本,这是政府的责任呀!”
社会保障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从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在全国城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到“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政府工作报告每次都提出新目标。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后顾无忧,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织好一张社会保障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这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刻地体现了朝着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并重方向前进的变化,是我们国家致力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一重要发展指向的生动体现。
教育
5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越来越具体。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5年,提出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2006年,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说,过去5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从贫困边远地区入手,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效,基本解决了全国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上学难的问题,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医疗
“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们从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及时做出必要调整,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写道。
5年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必不可少的内容。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07年,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国务院已经组织力量抓紧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努力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学院教授李大鹏说:“政府的心中一直装着百姓的就医看病问题。在报告行文中,我一年比一年更加深切地读到了一种朴素的感情,这正是一种执政理念的回归呀!”
农民工
2004年,“农民工”一词首次高密度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05年到2007年,“农民工”先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到2次、4次和8次。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
来自重庆永川的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康厚明说,对待农民工,城市以前多是“经济上接纳,体制上排斥”,农民工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合法权益也经常受到侵犯。随着国家政策逐步加大对农民工的重视力度,我们农民工的环境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