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成本上涨 汽车业变数几何?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随着铁矿石、煤、焦炭等炼钢原材料的一路飙升,近日,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宣布了2008年第二季度钢产品涨价的消息,每吨钢材的涨幅平均在600元以上,这是宝钢在接受铁矿石涨价65%的谈判结果后做出的应对。尽管业界在铁矿石上涨后国内钢材价格上涨普遍都有心理准备,但宝钢公布的这一涨幅还是让很多企业管理者意外,尤其是汽车企业管理者。因为车用钢板占了汽车生产原材料重量的70%~80%,在生产成本日渐升高、汽车价格不断下跌的双面夹击下,汽车企业的生存能力受到严峻考验。

成本上涨价格不涨 汽车质量会不会缩水?

  据悉,除了经济型车和商用车受成本上涨的影响较大可能提价外,绝大多数整车厂家表示不会将钢材涨价带来的成本上涨传导给终端消费者。长城汽车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钢材涨价,肯定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我们会自己内部消化、吸收增加的成本,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吉利汽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吉利的产品没有涨价的计划。市场后期的发展如何取决于全行业和整个市场的反应。

  业内人士分析,一向以降价为主旋律的国内汽车市场,在成本上涨的压力下,今年的汽车降价幅度将小于往年。由于目前国内汽车业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虽然成本上涨的压力很大,但是汽车整车厂商不会贸然涨价,大家普遍认为,汽车涨价的拐点不会出现。

  据兴业证券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假设钢铁价格平均提高400元/吨,对汽车行业利润的影响将达到60亿~64亿元。2006年行业收入15290亿元,利润总额768亿元,利润率为5%。估计2007年盈利水平差不多,收入和利润增长20%多。考虑到汽车行业竞争比较激烈,提价空间不大,估计2008年利润率将下降0.5~1个百分点,为4%~4.5%。

  一边是利润率在不断下降,一边是成本不断上升。涨价,竞争力下降,不涨价,盈利艰难。在号称终端产品不涨价的情况下,汽车企业自身能够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吗?会不会出现价格不涨但汽车质量、性能注水的情况?很多消费者疑虑重重。

  某研究机构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原材料涨价,汽车企业一般都会采取提高材料利用率、优化订购规格、集团化采购等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大规模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世界级汽车企业可能容易见效,但是对于规模较小的汽车企业而言,缓解成本提升压力的自我消化能力无疑将受到严峻考验。

  据专家分析,自主品牌产品的消费者多为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中低端消费群体,随着汽车市场价格的下探,低端车涨价是不太可能的。“除非全行业对于这样的成本压力都承受不住的时候,才有可能涨价。”专家如是说。

  汽车业分析师贾新光分析指出,汽车业原材料涨价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最近几年,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然而这两年,汽车价格不升反降,这期间汽车厂商面对成本上涨和竞争加剧的压力,已经作了很多努力。再加上,近期汽车制造成本的上涨不仅仅只限于钢材涨价,我国的CPI指数连续走高,煤、焦炭、玻璃、橡胶等原材料价格以及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财务成本增加,新《劳动法》实施导致的劳动力成本增加等等,已经形成不断挤压单位整车利润空间的综合因素。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再让汽车厂商自我消化上涨的成本已经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汽车制造厂商可能就会采取调整配置的措施,比如将成本较高的盘式刹车系统,换成成本较低的混合式或鼓式刹车系统,将规格为0.8的车身钢板换成0.6的,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功能等等。而目前我国除了市场准入外,缺乏针对汽车业生产过程的有效监管措施,因此也就很难在汽车成本上涨、售价不涨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性能不缩水。可见消费者的疑问和担心不无道理。

不同品牌抗压能力不同 新一轮洗牌开始?

  针对钢材价格的上涨,研究机构给汽车企业开出的良方中包括扩大规模。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除了一些豪华车和商用中型车外,轿车的单车利润已经非常薄,一些低端经济型轿车的单车销售利润甚至已经降低到百元以内。如此之下,规模化就可以突出对利润的贡献,规模大的汽车企业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迹象表明,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把抵消成本上涨不利因素的希望投向扩大规模。根据行业乐观预计,今年国内汽车产销总量有望打破1000万辆大关,一些实力强的企业已经开始新一轮建厂扩张,丰田、大众、现代今年都在扩大产能。

  从此次宝钢涨价消息来看,众多大型汽车集团的表现就较为平静。因为预期进口铁矿石成本将大幅上升,此前各大钢厂已事先与汽车企业进行沟通;再加上大型汽车集团与钢厂签订的是长期战略供货合同,预计涨价对这些企业的影响较小。短期内,对钢厂提价反应最为敏感的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汽车企业。

  此外,此轮成本上涨,对于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压力也将不一样,虽然同样是涨价,但是由于合资公司的采购是基于全球采购,采购数量和合同期限都有明显优势,对于上游厂家的议价能力非常强,而且合资公司生产车型的利润率仍然处在较高的水平,所以原材料的涨价对于合资公司的影响不会特别明显。而自主品牌厂家由于采购数量不大,对于原材料厂商的影响力不如合资公司的全球采购,同时自主品牌的车型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下,利润率不高,使得自主品牌车型受到的冲击将远远超过合资公司。

  有媒体评论人士指出,如果说价格战是削薄利润的利刃,那么原材料成本上涨就是另外一把削减利润的快刀,是对企业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生存能力的一种考验。上涨的原材料压力更是驱赶效率低下企业的鞭子,是对整个汽车行业重新洗牌分类的尺子。中信证券首席汽车分析师李春波也指出,钢材等原材料涨价对汽车行业洗牌有一定影响。

  “汽车制造成本还会继续上涨,而扩大销量才是缓解成本压力的关键。”贾新光说。而销量扩大的基础有价格、质量,还有品牌等,成本的不断上涨将对汽车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品牌展开严峻考验,新一轮的品牌洗牌也将在一片“涨”声中进行。

作者:甄书秀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