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共出口彩电4788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4.6%,出口额为90.0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略升2.3%。与此同时,黄埔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彩电主要出口基地的广东省2007年出口彩电2312万台,价值28.4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分别下降31%和6.2%。
去年中国彩电出现四成多的出口下降,这对我国彩电产业是一个危险信号。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代表,彩电这个曾一度辉煌并令中国企业感到骄傲的产业,如今却面临严峻的出口危机,这对于整个“中国制造”来说无疑也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受国内市场竞争的挤压,许多彩电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利润下滑。为了扭转国内市场的亏损局面,2006年它们纷纷选择增加对外出口,试图凭借规模换取效益。却未曾料到,人民币一再升值,原材料价格和运输费用不断上升,国外市场开始提高进口标准,这些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使得本来就已经很少的利润越摊越薄,当售价几乎接近成本时,2007年这一年,一些企业不得不再次调整出口策略,或者减少出口,或者干脆放弃出口。
我国彩电出口下降,暴露出我国彩电企业整体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对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曾经在CRT时代分羹的那把勺子在伸向平板时代的大锅里捞食时,已经显得过小过短,既够不着肉,汤亦舀不多。平板电视不同于CRT电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板所占的地位非常关键,成本能够达到整机的80%,由于国内企业长期缺乏技术创新,国外企业又垄断核心技术,致使国内的面板生产能力很低,90%的面板依赖进口,这使得平板电视的主要利润都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我国彩电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国内彩电企业向出口要利润策略的失败,在打破了国内企业“规模效应”圭臬的同时,也向“中国制造”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当市场日渐饱和,利润不再能够通过成本优势直接和完全实现时,“中国制造”靠什么实现升级,靠什么说服世界?
其实答案早就有了,它就写在彩电企业失败的答卷上。长期以来,我国彩电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大都奉行薄利多销原则,依靠成本优势并通过规模效应来实现利润。但是,这种经营模式既非常被动也十分脆弱,难以引领技术革新的风向,永远是跟随别人的步伐,且很容易受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影响,或者被扼住咽喉,或者为他人做嫁衣,一旦成本优势不再,规模反成企业之累。目前彩电行业遇到的困境,集中反映了“中国制造”亟待升级的现状,而“中国制造”要实现长远发展,就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自己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改变现在单纯依赖制造优势的发展模式。这是必须要走的路,也是惟一可以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