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就贵州一起液化石油气瓶阀漏气事件的报道(详见本报2007年1月11日第五版《气到底是怎么漏的》),在业界引起反响,同时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近日,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受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液化石油气钢瓶委员会委托,对3家阀门厂提供的瓶阀橡胶密封圈进行耐液体腐蚀能力测试,分别将样品浸泡在正戊烷、20%二甲醚和80%丙烷的混和液、50%二甲醚和50%丙烷混和液、二甲醚等液体中进行试验。1月17日,该中心出具的报告显示:一、二甲醚对液化石油气瓶阀用橡胶密封圈有明显的腐蚀影响,20%二甲醚和80%的丙烷的混和液,能使瓶阀橡胶密封圈的外径尺寸由13.56 mm收缩至13.06 mm,随着掺混二甲醚含量的增加,其密封圈的外径尺寸收缩量也在加大,而由橡胶密封圈密封的瓶阀内径尺寸为13.20 mm,使密封性能降低,产生漏气现象。二、正戊烷对橡胶密封圈影响较小,橡胶密封圈的外径尺寸由13.56mm收缩至13.51mm,并不会影响密封圈的密封性能。
二甲醚之惑
相信目前绝大部分的液化石油气用户并不知道,在家中那只标明“液化石油气”的钢瓶里,可能被掺入了一种叫做二甲醚的东西。液化石油气销售历来被视为垄断行业,其管理部门主要为建设、工商、质监等部门,由于钢瓶检验涉及人身安全,质监部门对此管理极为严格。
二甲醚,又称甲醚,简称DME,分子式:C2H6O。结构式:CH3—O—CH3。在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气体或压缩液体,性能与液化石油气(LPG)相似。二甲醚易燃,在燃烧时火焰略带光亮。作为一种新兴的基本化工原料,由于其良好的易压缩、冷凝、汽化特性,使二甲醚在制药、燃料、农药等化学工业中有许多独特的用途。也由于其良好的水溶性、油溶性,使其应用范围大大优于丙烷、丁烷等石油化学品。二甲醚主要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制成。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将二甲醚用作燃料开发研究,现已得到广泛使用,并基本形成一个新型能源产业,已建和在建项目已达到300万吨年生产能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液化石油气价也随之连年上涨,至2006年下半年,液化石油气的价格与二甲醚的价格拉开了距离,一些液化石油气销售商开始掺入二甲醚,牟取更高利润。2007年上半年以前,这种往液化石油气掺混二甲醚的行为尚处于偷偷摸摸的阶段,掺混比例一般为20%。
随后,往液化石油气掺混二甲醚的行为逐步成为液化石油气销售行业中的潜规则,一些地方的掺混比例达到40%~50%。一位专业人士说,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C3、C4及C5,是不带氧分子的。而二甲醚所携带的氧分子对金属容器不会造成太大的氧化腐蚀,但对密封圈一类的精细配件则可能产生影响。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月17日出具的检验报告也表明,随着液化石油气中的二甲醚比例增大,橡胶密封圈的体积损失率也随之加大。
据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并无任何正式的明文规定允许往液化石油气里掺混二甲醚。因此,有消协人士认为,往液化石油气里掺入二甲醚后进行销售,已构成欺诈。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目前每年对液化石油气瓶阀的需求量约为1000万只左右,瓶阀新标准实施已近一年,如今,在用的新瓶阀高达数百万只,随着二甲醚的掺混使用,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一旦酿成灾祸,后果不堪设想。
经销商的难言之隐
在记者接触过的几家液化石油气销售企业中,所有的负责人都称:“我们公司绝不会往石油气里掺二甲醚和其他东西,但不能保证下面的门市部有这种行为。”这有点此地无银的味道,作为企业负责人,一方面,他们对掺入二甲醚的后果心知肚明,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二甲醚与石油气之间的价差利润。
以贵阳为例,目前液化石油气的落地价为每吨6000元左右,按国家标准,每瓶液化石油气为14.5±0.5公斤,以此计算,每吨气可装70瓶左右,价格成本接近90元/瓶。零售价为115元左右,这其中20多元的价差承担着销售商的气库维护、员工工资、行政开支、纳税等企业运营成本,即使有足够的销售量并且管理规范,守法经营的企业也仅获得薄利,于是,个别销售商开始动其他的脑筋。
往液化石油气里掺混其他燃料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据记者了解,目前往液化石油气里掺入的燃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二甲醚,二是C5(民用液化石油气残液的主要成分)。二甲醚在贵阳的落地价为每吨5000元左右,C5为每吨3500元左右,如果往液化石油气中掺入20%左右的二甲醚,可产生每吨约400元的价差,而往液化石油气里掺入C5,可以增加重量(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液化石油气充装前需要对气瓶进行抽残),无论是掺入二甲醚还是C5,经销商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成本。
据调查,目前在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二甲醚的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液化石油气在出厂后便被掺了二甲醚,一些销售企业有可能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入了掺混后的液化石油气。
瓶阀厂喊冤
液化石油气瓶阀制造企业属特种设备制造行业,实行制造许可制度。目前,国内有7家液化石油气瓶阀生产企业取得了制造许可资格。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浙江地区的两家气瓶阀生产企业,并现场参观了这两家企业的生产全流程。据两家企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企业均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生产设备改造,检测设备是生产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投入高达数百万元。据记者观察,一个小小的气瓶阀从加工到出成品,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方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仅检测人员就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0%左右。一家企业负责人诚恳地告诉记者,企业一直将产品质量视为生命,气瓶阀门涉及用户的人身安全,从不敢掉以轻心。
据这两家企业负责人介绍,从他们了解的情况看,目前瓶阀漏气以广东地区为最,河南地区其次,四川、云南地区居三,其中,广东地区液化石油气价格最高,河南、云南、四川等地则紧邻国内大型二甲醚生产企业。而在气价相对便宜的东北三省、管理较规范的江浙地区,基本上没有出现瓶阀漏气情况。他们坚信,凭企业的资质及技术实力,其所生产的气瓶阀质量是完全有保证的。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之所以产生漏气情况,是因为专用于盛装液化石油气的钢瓶中被人为地掺入了其他燃料所致。他们的这一判断,从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中也得到了佐证。
近半年来,在全国各地的瓶阀漏气事件中,瓶阀生产厂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为液化石油气用户一旦出现瓶阀漏气,首先就要更换瓶阀,并要求赔付一定金额作为漏气补偿。在记者走访过的这两家企业中,这样的赔付金额已高达百万元之巨。
同时,瓶阀的漏气情况引起业界对瓶阀质量的质疑,他们认为,这实际上也是对瓶阀生产厂家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据一家企业负责人透露,目前已有液化石油气销售商感到掺混二甲醚的危机,国内某企业找到他们,要求生产100万只可适用于二甲醚混合液化气的瓶阀。瓶阀行业正在投入资金,积极研发适用于二甲醚混合液化石油气的瓶阀,国家也正在开发适用于盛装二甲醚的专用气瓶和瓶阀。
液化石油气是石油产品之一,英文名称liquefied petroleum gas,简称LPG,是由炼厂气或天然气(包括油田伴生气)加压、降温、液化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气体。由炼厂所得的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同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合物杂质。丙烷、丁烷、戊烷,也即C3、C4、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