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我国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经趟“十五”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体体现在7方面:一是生产规模、产值效益快速增长。据统计,到2004年底,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4万公顷,年销售额431亿元,年出口额1.4亿美元,增幅分别是“九五”的326.7%、169%和5倍。二是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花卉经营实体数量大幅度增加,2004年达到了5.3万个,比2000年增长2.7倍,其中大中型花卉龙头企业已达6 700多个,企业实力逐步壮大,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三是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特色名牌产品日益增多。“十五”期末,我国花卉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渐趋合理,重点花卉产区初步形成,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粗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全国知名品牌,优势名牌产品基本形成,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四是信息网络和市场流通体系粗具规模。目前,我国拥有花卉信息网站300多个,各类花卉市场2354个,零售花店2万个,重点花卉产区依托基地办市场,形成了基地、物流、批发市场、拍卖市场、超市连锁、鲜花速递、零售花店互联的流通网络。如昆明的斗南花卉市场、北京的莱太花卉市场、广东的陈村花卉大世界、沈阳的北方花城、大连的鲜花总汇等。五是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效益是我国发展花卉产业的长期战略,目前,我国已有花卉专业技术人员12万多人,一些花卉生产重点省(区)采取企业立项、政府支持、专家研发的方式开展工作,取得了一批新成果。此外,更多的企业改变过去的经营理念,主动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合作开发新产品,增加了企业的活力和后劲。六是出口创汇增长幅度较大。目前,我国花卉对外贸易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花卉出口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达到了1.4亿美元,比2003年出口额增加了4 800多万美元,增幅为49.6%。七是产业链不断延伸。近几年,各地充分利用花卉资源,多种形式开发花卉产品。包括利用新技术研究开发天然干花产品,利用纯天然花卉植物原料经手工工艺制作艺术押花作品,开发药用、食用、美容等多用途花卉,以及建设以花卉植物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景点等。花卉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为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地方经济带来可观的效益。
二、我国花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现状
花卉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推广与服务体系、监督执行体系。我国加入WTO后,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为了适应我国标准化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需要,2001年10月11日,我国成立了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5年,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花卉认证工作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加强了对标准化工作的管理。
标准与检测体系是完善我国花卉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的花卉质量标准与检测标准有花卉基础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其中,花卉基础标准只有1个,是由国家林业局主持制定的林业行业标准LY/T 1576—2000《花卉名称》,该标准规定了栽培与野生、木本与草本、藤本与竹类、观花与观叶、观果与观枝等共4708种花卉的名称,包括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及中文别名。生产技术标准通常叫生产技术规程,一般由生产企业制定应用于本企业,通常为商业性枝术秘密,故至今未见有公开发表。产品质量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国家标准有2000年11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由国家林业局主持制定的《主要花卉产品等级》,该标准是最早发布实施的花卉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包括鲜切花(GB/T 18247.1-2000)、 盆栽观叶植物(GB/T18247.2—2000)、盆花(GB/T 15247.3-2000)、花卉种子 (GB/T 18247.4—2000)、 花卉种苗 (GB/T18247.5-2000)、花卉种球(佃/T 18247.6-2000)、草坪(GB/T 18247.7—2000)共7部分。具体包括鲜切花14个种、盆花21个种、观叶植物23个种(品种)、花卉种子48个种(品种)、花卉种苗10个种(品种)、花卉种球28个种、草坪草种子17个种(品种),总计161个产品质量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花卉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意义重大。以及2000年中国农业大学受农业部委托制定花卉种球唐菖蒲、郁金香及水仙的质量标准。行业标准至今共有8个:包括1998年颁布的5项标准月季切花(NY/T 321—1997)、唐菖蒲切花(NY/T 322—1997)、菊花切花(NY/T 323—1997)、满天星切花(NY/T 324-1997)、香石竹切花(NY/T 325—1997)和后来颁布的3项标准石斛兰切花(NY/T 591-2002)、小苍兰切花(NY/T 592-2002)、红掌切花(NY/T 876-2004),标准对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和储藏技术作了明确的规定。地方标准是各个省市根据地方花卉发展需要而制定的适合本地花卉发展特色,并能促进当地花卉发展的标准,云南地方标准有2003年4月发布的产品质量标准DB53/T 063-2003《鲜切花质量等级》、DB53/T 105-2003僻切花种苗和种球通用要求》,标准从质量和规格两方面对产品进行分级,并明确了核心材料、脱毒母本、商品苗的病原微生指标,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适用于出口和国内销售的鲜切花和种苗种球的分级或分类。包装标准有DB 53/T 106—2003《花卉包装运输用纸箱》,该标准规定了鲜切花、种苗、种条及相关花卉使用的纸箱箱型分类、基本箱型、代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贮存、运输及标志等。广州市有《广州主要花卉产品等级》包括盆花、鲜切花、盆景、兰花、凤梨等66个种(品种),《广州观叶植物成品与种苗市场交易等级标准》包括棕搁科6个种、桑科6个种(品种)、苏铁科1个种、天南星科20个种(品种)、竹芋科3个品种、五加科2个种(品种)、龙舌兰科5个品种、木棉科1个种2个规格的产品、芸香科3个种、楝科1个种,总计49个产品,观叶植物组培种苗18个种(品种)。其他的地方标准还有1998年漳州市发布的Q/ZNY 01—1998《漳州水仙花鳞茎(花头)》标准,该标准对水仙鳞茎的质量要求、包装标志、贮运等进行了规定。企业标准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制定本企业所需求主要花卉产品质量标准,适用于本企业,如昆明杨月季、玉溪明珠、通海丽都等都制定了自己内部使用的企业标准。检测方法标准是为了使质量技术指标的测定具有统一性和可操作性,正式颁布的有关花卉质量检测方法标准仅有GB 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 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但这两个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大,对于花卉种子的检测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有的产品质量标准中也包含有检测方法标准,如《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1、2、3、7部分。另外,由农业部花卉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农业部花卉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农业部花卉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分别制定的NY/T 1281—2007《花卉植物真菌病害检测规程》、《花卉病毒检测规范》、NY/T 1280-2007罐卉植物寄生线虫检测规樱是目前唯一针对花卉制定的检测花卉真菌、病毒、线虫的检测技术方法标准,《花卉病毒检测规范》于2005年12月已通过专家审定,等待正式颁布,该标准规定了植物指示法、DAS—ELISA法、RT—PCR法检测花卉常见病毒的具体操作方法。
推广与服务体系起到发挥标准的引导作用,促进花卉行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保证花卉标准在全国范围的顺利实施,并尽量发挥出标准的作用和优势,由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各级花卉协会、花卉产业联合会、花卉质检中心等组成。现阶段花卉标准的推广与服务体系主要由花卉企业自主进行,在经营活动中提供资材、技术等配套服务。然而,企业自主产生的推广和服务体系具有不稳定、不系统、不全面、不持久的特点,因此,为了稳步推进花卉标准化推广和服务工作,政府应加快培训一批花卉科技人员,充实到基层推广和服务体系之中,发挥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作用。
监督执行体系是各监督部门按标准对花卉生产者进行生产、销售的督促,并对产品进行检验等,使标准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共有4家部级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有此执法权力,但目前该体系尚未建立。
三、我国花卉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现行花卉质量标准与花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进出口贸易存在贸易壁垒
我国花卉标准化正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的花卉标准体系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我国现已制定的花卉标准中,由于制定标准的组织不规范,制定标准的时间太仓促等原因,造成标准不全,不统一,标准质量不高,产后标准少,与市场流通直接相关的标准少,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等诸多问题。首先,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有的编制人员水平较低,有的脱离生产实际,照搬照抄,盲目引用,指标、条款规定不全面;其次是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花卉质量标准多是根据外观要素来评判花卉产品质量等级,没有内在质量指标,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第三我国花卉产品标准无内在质量指标和保鲜剂的应用情况指标,采标率极低,未及时与国际接轨。荷兰等花卉发达国家当花卉在市场出售之前,要经过由专门人员进行的严格的品质检查,检查内容有病虫害、切花时期(花蕾开度)、保鲜剂的使用情况、瓶插寿命等,即在花卉分级的基础上还进行瓶插寿命和其他内在品质要素的评价,而我国却在这两方面未作任何要求。
2.花卉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建立及完善花卉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势在必行
近20年来,我国花卉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花卉业的进一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产品质量比较差。花卉质量上不去,一方面在于技术水平的差异,更重要的在于缺乏一套完善的花卉质量标准体系。有的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把劣质花卉推向市场,造成市场鱼龙混杂,价格竞争无序,而比较注意产品质量、引进和培育优良花卉品种的企业也被迫跟着市场转,由此延缓了企业对优良花卉品种的研究和引进,导致技术水平的停滞。对于消费者来说,对花卉的知识了解有限,更不了解花卉的质量情况,只能听信销售者一面之词,其结果既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更加剧了花卉世场的无序竞争。另外,现阶段我国花卉生产主要以量为主,无相应的质量检测机构去推广和督促生产者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致使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即使在国内,如果没有花卉产品质量检测,有好花也卖不出好价钱。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花卉进出口贸易日益扩大,花卉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流通体制的完善将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核心工作。然而我国没有一套相应的花卉质量标准体系,以致国内高档花卉市场极高份额被进口花卉占领,国产花卉的出口份额迟迟得不到根本性的增加,花卉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严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产品质量较差,进入消费者手中得不到应有的观赏价值,广大消费者的权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3.花卉标准化人才短缺,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制约了花卉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花卉标准,但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花卉标准化人才短缺,标准宣传、示范推广力度不够、生产者素质较低等原因,已制定的花卉标准一直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而且很多政府部门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贯彻实施标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贯彻实施标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它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不断地去完善和发展。由于标准贯彻实施不到位,很多花卉企业并不参照标准进行花卉的生产与销售,生产出来的产品达不到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制约了花卉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4.花卉标准化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
标准制定工作一直是多口管理,对于花卉标准有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部、商业部及外贸局等多个部门有管理权限。由于经费不足等诸方面原因,协调机构缺乏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激励手段,缺乏总体的花卉标准化推广实施规划,导致协调功能不强,运作效率不高,没有形成统一协调、全面推进的机制。花卉标准化工作还存在横向无法协调,纵向指导不力,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上下之间政令不畅的现象。表面上看工作做了不少,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具体表现在花卉标准推广实施力度较弱,水平较低,花卉产品的质量低下。而且由于行业意识的差别和要求的不同还造成了标准之间协调性、配套性差,有的相互矛盾甚至严重抵触。
四、进一步健全与完善花卉质量标准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1.改变各环节的组织和经营模式
我国花卉生产单位,多是较小的单位进行花卉生产,这种生产、销售的模式从灵活性和刺激生产者积极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从现代花卉业标准化的要求来看,这种花卉生产组织形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不便于对切花的采后进行统一处理。随着花卉业的发展,需要探索更适合于我国国情、更利于花卉产业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者组织形式,更好地为我国花卉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
2.制定行业系列标准
我国花卉行业要实行产业化和标准化,花卉产品
从生产到销售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可通过两个途径来建成并完善我国的标准体系,一是依据我国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参照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规定,将国际标准消化吸收转化为我国标准,二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其他国家的标准,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国家标准。
3.加强科技力量和信息技术的投入
花卉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信息,从品种改良、栽培方式、采后处理、产品的抽样检测等,都必须依靠技术上的支持,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反馈,可以不断完善我国的质量标准体系。因此在现阶段应该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健全我国的花卉行业信息通道,增加科技的现实转化率,提高我国花卉产业的科技含量。
4.加大监督执行力度、建立高效运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业质检中心和监测机构,不仅要充实、完善现有国家级、部级质检机构,而且地方检验、检测机构要结合各地花卉生产需要进行完善和补充;其次,应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重点加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快速检测手段的研制,以适应现场快速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再次要加强对花卉标准监测工作的管理。各类监测机构要以科学、求实、公正、公平为准则,健全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自律机制,提高检验、监测人员素质,保证检验、监测工作质量,加强对检验、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
5.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发展品牌花卉产品
花卉标准化是培育名牌花卉产品和发展花卉品牌的重要技术基础,培育名牌花卉产品又是推广花卉标准化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行花卉标准化与开发、培育、创建品牌花卉产品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民和花卉生产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推行全过程花卉标准化生产,实行全面质量控制,以品牌制胜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增强花卉产品竞争力。
(作者单位:王丽花、瞿素萍、陆琳、王继华,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黎其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葵,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