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核心是:文明是先进社会形态替代落后社会形态的一种动态过程,文明意味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昌盛;文明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发展过程;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向人们揭示了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状态,指出未来文明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科学发展观把生产方式具体化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理想状态,用以人为本来确立文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理论产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彻底颠覆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理论产物。生态文明倡导整体性、持续性、公平性的原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勾画了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蓝图。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从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到四个文明的飞跃。邓小平的文明观重点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他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江泽民的文明观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认为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内在地包含了四个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重要创新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涉及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历史主体性原理以及对客观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把握等。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继承与创新。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进一步把发展的本质和目的归结到人,把发展的目标和利益落实到人,让发展的成果和效益惠及全体人民。这实质上就是对历史主体性的拓展和延伸。
科学发展观突出引导实践的理念。一方面,科学发展观针对中国现实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引导人们面向实践,给人的实践提供理性的引导和启迪;另一方面,这些理念又会从根本上升华和深化人们对发展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发展,这个标准所坚持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是合理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与社会心理倾向相互印证的统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在发展的问题上,实践标准就是人的标准,即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首要任务,把满足人的需要及满足的程度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尺度。
科学发展观突出用发展的观点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实践发展的产物,必将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发展。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现实,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思路,丰富现有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现实发展观的重要变革
发展观是对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从而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很多方面提升了我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现实发展观的一场革命。
科学发展观体现出社会发展与管理范式的深刻转变。现代社会表现出多层级的复杂系统和多元化的结构功能,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制度模式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范式。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管理范式的革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质就是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诉求,规约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目标。科学发展观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这就从更深层次上要求社会发展与管理范式的根本转变,以适应整体化、系统化社会致力于整体发展、长远发展、协调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和谐发展,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分析文明演进的转型、社会实践的创新和现实发展的变革,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指导思想中的理论地位,不仅是我们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样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石。同时,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之一,也是一个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