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向印度学习什么?随着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华并将传统医药作为五大重点合作项目与中国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业将再次面临这样的拷问。
在医药经济领域,“龙象之争”由来已久,中印两国制药产业历史国情、产业企业硬件、研发水平和发展时间都差不多,甚至中国制药产业还具备更多的先天优势。
但是经过十年的发展,印度已经产生了如Ranbaxy、Dr Reddy、Cipla等大型制药企业,且研发创新水平飞速提高,国际市场地位也日益提升,而中国制药企业至今还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内部不正当价格竞争阶段,研发水平停滞不前,药业产业地位与国家地位已经极不相称。
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印此次合作或将意味着两国的医药经济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合作竞争时代,但不可否认这期间更多的还是挑战或者说竞争大于合作。那么,中国医药业又该如何在新的竞争时代占据上风?或许,应该先从学习开始。
首先,印度仿制药“仿中有创”的“敲门砖”战略的启示。尽管现在国际上对印度仿制药前景不再像前几年那样乐观,但必须承认,印度通过抓住那些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或即将过期的专利药的仿制和创新策略,为印度药业的快速发展赢得了绝佳的机遇。
挑战原创药专利是印度仿制药工业成功的重要环节,有人说印度人盯上美国的IT和医药高端市场蓄意已久或有备而来。目前,至少有100项药品专利正在或将要受到挑战,其中50%的挑战来自印度药厂。
仿制药做大后, 印度药企则开始考虑投资开发创新药。在印度,制药企业用于药物研发创新的费用占到其销售总额的7%,而中国同期的水平则只有3%。
中国药企的仿制更多还只是停留在表现为“低水平的改剂型和几乎很少有创新可言”的状态,且同质化竞争激烈最终导致内部的价格战,长期的价格战使得很多药企已经彻底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和对市场的信心。
其次,中国企业需要确立适合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提升制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中国很多医药企业普遍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
印度药业专注于国际市场,由“大宗原料药”做起,向高利润的特色原料药及下游制剂延伸,从而进入国际大市场,而且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印度原料药产业的升级步伐也紧随国际市场的需求。
中国药企的国际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也是化学原料药,其出口占医药类出口总额50%以上。但目前我国化学原料药却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大宗原料药恶性价格战、环境污染、产能闲置,以及特色原料药经营存在一定的波动性等问题,原料药产业升级的呼声虽然喊了很多年,但成效并不大。
而中国药企所谓国际化战略更多的是“伪国际化”。曾经就有印度制药界的人士非常不客气地指出,一些中国企业只是参加了某个国际性的药业论坛并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的意向书,就开始标榜已经国际化,其实这些都是“伪国际化”,对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水平毫无裨益。
最后,中国企业应重视解决人才的问题。中国企业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管理和业务骨干。这些人才可以通过内部员工国外培训、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收海外学子等多种渠道来广泛吸纳,并建立人才储备库;二是借鉴别国经验,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