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新闻纸45万吨,整条设备从国外引进。走在华泰集团亚洲最大的新闻纸生产线上,令人感受最深的是整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之高,从最初的原料进入到最终的新闻纸出炉,整个工艺流程全部由电脑监控,为数不多的生产工人只需在工艺流程的几个关键点上轻松操纵键盘、盯着屏幕,就能很好地监控每一张新闻纸的产出,保证每一件产品的质量。
“这套设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新闻纸生产设备,整条生产线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新闻纸生产线,华泰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年仅31岁的华泰纸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国顺自豪地说。更让这位生于东营、长在东营的年轻华泰人自豪的是,华泰正逐渐成长为我国新闻纸的第一品牌。这种成长的背后,离不开东营市高举质量兴市旗帜,积极实施名牌战略的支持。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就在该市境内流入渤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的诗句描述出了黄河奔流到海的雄伟气势,但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在工业发展、名牌建设上却并没有在起步上占到先机。“2003年以前,提起东营,外地人只知道一个石油基地——胜利油田,至于地方工业却没有印象,甚至有人说,东营没有工业。现在可不一样了,除了胜利油田,东营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如华泰集团、万达集团、信义集团、大明集团、蓝海集团等质量好、竞争力强的名优企业和万全电缆、信义刹车片、大明防水卷材等名牌产品。这一切都与东营市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工作密不可分。”说起东营市名牌工作的前后变化,东营市质监局局长李子安感触颇多。
在长期的实践中,东营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名牌产品的缺乏已成为东营市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以至于不少人对东营市工业的认识一片空白,这不仅与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也大大影响了东营市的工业拓展空间和竞争力。2003年9月,东营市政府发出了题为《坚持以质取胜,努力争创名牌产品》的市长公开信,鼓励该市广大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积极争创名牌产品,随后出台了《关于质量兴市工作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出台了具体的名牌奖励措施。
如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名牌工作的任务,打响东营制造,打破外界东营没有工业的认识误区,是广大东营市质监人员一直思考的问题。“东营在工业基础上没有青岛、淄博那样的优势,在起步上也不如济南、烟台。针对东营名牌工作起步晚、基础弱、任务重的特点,我们决定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实行分工协作,合力推动全市的名牌工作。”李子安说。
在这种合力的工作模式下,质监、建设、经贸、发改委、农业、工商、药监、卫生、旅游、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握成拳头,使该市质量工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达到了齐抓共管的目的,为名牌工作创造了最好的外部环境。实施名牌战略以后,东营市名牌产品数量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03年以前,东营市只有7个山东省名牌产品,现在则拥有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7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200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9亿元,工业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261%和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