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升级国家标准借技术优势占竞争主动权
宁波10家单位日前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批准牵头或参与九项新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据统计,截至去年,宁波已有100多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220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
随着一批批浙江企业的“标准”走出浙江,升格成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深谙“得标准者得天下”的浙商正扛起“标准”大旗,推动着企业升级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施行与深化,以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浙企正成为“制标国家队”里一支生力军。
推动“浙江制造”产业升级
曾几何时,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的浙企凭借“产品领先”、“技术领先”在市场竞争中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尤其是“走出去”却又屡屡撞上“技术壁垒”这道墙,温州的打火机、宁波的玩具、杭绍嘉湖的服装等在出口道路上屡受制肘的遭遇便是最好的明证。
越来越多的浙企认识到“制标权”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对于已经占据技术优势的制标企业来说,将自己的“企业标准”升格成“国家标准”,就等于从自身的技术高度给产品品质划定了一条“放之全国皆准”的“生命线”,构筑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行业准入门槛,从而有效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和生存空间。
除了赢得了不可估量的品牌效应,制标企业更能利用手中的标准修改权先人一步,在企业升级换代中占得先机,而没有参与标准制订的企业,却不得不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和制造成本去适应新规则,置身被动跟随的不利局面。
对于现如今的浙江制造企业来说,和国内外的同行比起来,他们本身的产品与技术并没有明显的差距问题,这时将“技术优势”转变成“标准优势”便成了他们增加行业话语权,在市场竞争中胜人一筹的最佳“砝码”。例如杭州奥普电器有限公司就凭借市场影响力,轻松获得了起草资格,负责牵头“浴室电加热器具(浴霸)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其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正进一步扩大。
打造外贸攻城略地利器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壁垒抬头,技术性壁垒已经成为浙江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持续保持强劲增势的同时,因国外技术壁垒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逐年递增、甚至位居全国第二。不少先知先觉的浙企以其标准化战略为其他企业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标准差距,冲破“浙江制造”贸易壁垒提供了最原生态的读本。
“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日益加剧,国际纠纷背后往往是专利、标准之争。”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一针见血的指出。作为亚洲最大的专业制笔公司,贝发可谓是“标准大户”。贝发不但拥有两个国家行业标准,还参与了其他6项行业标准的制定。拥有800多项专利的贝发目前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俄罗斯、美国、迪拜、巴拿马、西班牙等地设有5个海外销售分公司,更连续多年获得英国第一大连锁零售商Te sco的全球最佳供应商奖和国际贸易媒介机构G lob a l Sou rce s的顶级供应商奖,其今年的国际化道路形势继续高走。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保险箱生产企业自两项产品标准升格为国家行业标准后,永发集团不但将产品打入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进入了美国宇航局、德意志银行和荷兰ING保险公司等国际组织,当年实现销售2.5亿元,出口超过了60%。去年,永发还受邀参加欧盟安防协会防盗防火保险柜的标准修订团队,一个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制订者的形象呼之欲出。
仍需加快专利转化步伐
浙江是一个专利大省。早在4年前,浙江的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就已经在全国占第二位,有些经济发达的县(市、区)的专利申请量甚至超过有的省份,但是根据此前省科学技术厅的一份公告,在发明专利的实施率方面,浙江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技术成为专利后,在转化为标准化道路上的后继乏力,已经成为目前浙江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绊脚石”。虽然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高企,但大部分是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比重亟待提升。根据2004年对210家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的调查显示,被采纳专利占申请专利数的73%,但专利纳入标准的数量仅占专利采纳数的6.7%,这就说明这些专利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企业层次,尚未纳入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更罔论通过制标使其产生几何级数的经济效应。
为了加快浙企从“技术型”向“标准型”的转变,目前浙江已经加大了资金和政策上倾斜,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标准化工作,并以专项补助金或科技创新奖的形式给予财政上的支持;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技术标准研究,推动浙企占领制标高低,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
据了解,去年宁波为此专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宁波市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奖励办法》。按照该办法,对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的项目,给予20万元奖励;对主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项目,给予20万元奖励;对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标准化工作组(SW G)和标准制定工作组(W G)秘书处工作的,给予20万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