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标准是国家和地区设置市场准人门槛的重要手段,是商品贸易全球流通的重要基础,是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桥梁,已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占领了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
一、标准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职能
根据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标准是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者进入市场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标准的外延不断扩展,标准的范围已经超越原有的产品生产领域,标准的作用和地位日趋凸显。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标准战略作为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的延伸和深化,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标准战略、企业标准战略,以及建立国际标准组织和制定标准规则,将知识产权和标准揉合在一起,构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标准体系,占据了科技、产业和商品贸易等领域的制高点。
1.在生产与贸易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最大社会效益
这是标准和标准化的总目的,也是标准和标准化活动的结果。社会化的大生产必须以技术上高度统一和广泛协调为前提,而标准化恰是实现这种统一和协调的手段。在流通领域中,标准化也起着使贸易有序化的作用。标准化是生产和流通的基础,决定了标准化具有“最佳秩序”的作用,在建立最佳秩序的同时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2.科学管理的基础
首先,标准为管理提供目标和依据,一切管理问题都应当而且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实行各方面工作标准化。目前的产品标准就是企业管理目标在产品质量、检验方法和包装等方面的具体化和定量化。各种定量标准是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和数量方面的规律性反映,是编制经营方案的依据;而其他各种技术和管理标准则是进行生产、技术、质量、物资和设备等管理的基础依据。统一的名词、术语、符号、代号、编码、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管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其次,在企业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制定各种技术和管理标准建立生产技术上的统一性,以保证企业整个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尤其是通过开展管理业务标准化,可将各职能部门业务活动的内容、责任、工作程序和相互间业务衔接关系用标准的形式加以确定,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
再次,标准化不仅使本部门内部各职能环节有机连为一体,也能与外部相关部门协调,使本部门获得合格的原材料、外购件和配套产品等,又使本部门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从而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创造条件。
3.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环境和态度,改进过程的适用性
产品质量就是一个产品满足确定使用目标的能力。有了标准,生产者就有了准绳,在生产过程中就能按标准的要求进行加工。加工完毕,又能按标准进行检验,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此外,对运输和仓储等环节也要有相应的标准。同样,制定出服务标准也能大大提高服务质量。
4.保护消费者利益
保护消费者利益要求保证产品质量标准,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厂家、商家和消费者利益的一致性是标准的出发点。
5.促进沟通和理解
通过标准能有效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相互理解。
6.保证人类安全健康和保护环境
这是现代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和行业技术法规的主要内容。贯彻实施安全和合格标准,实施环保标准,比如有害物质限量等,有利于保证人类安全健康和保护环境。
二、我国标准化的现状
1.国家重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并把加强标准化工作作为依法行政、应对国际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务院领导先后多次提出要加强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001年10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履行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职能。
2.标堆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样源远流长
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标准化与工业化大生产更加紧密地融合,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广大农村和涉农企业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这些决策的提出和工作的拓展,不仅为新时期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深入开展标准化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3.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广大企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激烈竞争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激烈竞争,将集中反映在标准水平的竞争上。谁掌握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标准不仅是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手段和依据,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和尺度。当今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我国政府、企业和有关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
4.我国的各项改革在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正在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体制结构等
这种调整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档次、质量、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而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的企业,也具备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冲动和压力。特别是在我国企业改制以后,企业老板注重的不是形式而是效果,标准化在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被企业所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有关方面迫切需要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5.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吃要营养、穿要高档、住要宽敞”的享受型转变,人们的衣食住行将发生根本变化。食品讲究质量安全,衣着讲究时髦漂亮,居住讲究舒适环保,出行讲究简便快捷。这些变化,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不断满足和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6.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成就也为新时期全面推进标准化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标准化事业的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大,差距大,也正说明标准化工作发展的潜力所在。
由于我国标准化战略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管理体制上不易调动和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标准化工作;标准体制不尽合理;标准制修订周期长,对市场反映不够及时,标准总体水平不够高,标准实施不够有力;科研开发与标准制修订工作两张皮,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产业化并转化为生产力。标准化本身的基础科研滞后,影响了标准化工作有效性的发挥;标准化经费不足;标准市场参与程度低等等。总体而言,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也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点我们必须形成清醒的认识,就是: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我们所扮演的仅仅是制造者、组装者和本土市场分销者。这样的“世界工厂”是处于依附地位的,这样的产业是没有脊梁的。在标准竞争中,短期可能形成“双赢”、“多赢”局面,但是赢多赢少差异悬殊。从长期看,“共赢”一定不会成为均衡状态,竞争者只能是非主即从,非先即后,非赢即输。因此,我国产业的未来只有两条路:或者掌握核心技术和标准,主导产业的发展,或者完全沦为世界工厂,彻底受制于人。在新形势下,我们只能选择通过自强不息,努力打造以自主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标准,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主导者、领先者、优胜者。
三、标准化战略的发展趋势
1.标准化战略对科技的转化作用增强
在传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往往是标准先行的i国际市场竞争的现实告诉我们:三流企业、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对一个企业而言,控制国际标准,或拥有达到国际标准的技术,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开发标准同科技创新具有同样的战略意义。在科技进步促进标准水平提高的同时,标准化也促进了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一项达标的新技术产生后,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必然会争先获得对其使用的开发权,以便生产出达到标准的产品,获得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和巨额的经济利润。因此,标准化战略不仅促进科技创新,还有利于使其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中去。
2.发达国家在国际性技术标准领域中的优势地位长时间不会改变
人所共知,当世界各国还没有某一方面技术标准时,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首先意识到标准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和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随后,由多数发达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以自身的名义首先制定了一些技术标准,通过一定或特殊的手段将其确定为国际标准。在现有的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IEC等)中,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争夺领导权,承担秘书处工作,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国际标准化活动.目前发达国家在国际性技术标准化领域中的优势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标准化的研制和实施早于发展中国家,时间长、经验丰富,多年的标准化战略已获得的巨大利益和好处,使其有了推行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的实力和领先的高新技术,以及其所
拥有的巨额支撑国际性标准化工作的资金,都将在未来长时间内巩固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化领域的霸主地位。
3.标准化战略所涉及的范围将会扩张
标准化战略遵循着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通用可比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的种类、名目将会增加,涉及的范围将会扩张;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对除了过去没有标准的产品、服务都会制定相应适用的标准,而已有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在一段时间后为适应市场多样性的需求被更新、更全面的标准所代替。例如,近年来国际标准体系就重点强调了合理利用资源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防止环境污染。日本标准化战略将信息技术标准化,环境保护标准化,反映消费者、老年人、残疾人需求的标准化,制造技术、产业基础技术的标准化等作为重点领域;而美国标准战略的重点领域是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化。
这样,便大大促进了标准化战略中种类名目的增加,在主要由企业、行业、地区、国家及国际性的技术标准构成的庞大技术标准体系中,属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强制性、指导性或事实性技术标准,会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加。
4.标准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由现在的种种具有积极意义和正面影响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化的水平将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中主要原因有:(1)标准一般具有保障人类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特殊功能,提高标准的水平自然成为一种必然。人们只会推进技术标准水平并追求高水平技术标准最大化。(2)技术创新也会不断加速低技术标准的死亡,为产生高水平的标准化提供保障和可能。(3)发达国家强调标准的市场适应性,要求标准反映市场需求,保证标准的适用、有效,使其更好地为生产、贸易、科研和消费者服务;使现有市场竞争中各个建立在高水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的产品和服务都占有大的市场、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4)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均需经过规范的合格评定才能获准进入市场。其政府部门的检验、检测机构得到政府的授权,使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与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技术相匹配。这些检验、检测人员的水平很高,检验、检测的要求也呈现越来越严格的趋势。这样的话,相对应的标准也呈现越来越高的水平。为此,各国家、区域、企业都会对制定标准化战略和提高标准化水平不遗余力。这样的现状大大促进了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5.标准的制定时间会大大缩短
就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过程的研究,可以发现制定技术标准的时间是在逐渐缩短的,其根本原因是:市场中有对新技术标准的快速需求和相应的强有力的人、财、物及高新技术的支撑。所以,未来各种标准的制定时间会有大大缩短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要求负责制定标准的有关机构和人员提高相应的业务素质,还表明任何企业、行业、国家要想提高竞争力,只有惟一选择,那就是抢先制定或参与制定技术标准。制定或修订标准的时间一般以年计算,按发展趋势预计,在未来制定的时间会由几年缩短为一二年,一些特殊领域里甚至会出现以日计算的现象。
6.标准作为国际贸易壁垒作用增强
国际贸易壁垒有两重性。一方面,如果真正为了实现规定的合法目标,可以采取适当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如禁止涉及濒危动植物贸易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禁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可以保护进口国的生态环境,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而另一方面,很多情况是以保护人类健康等合法名义,行贸易保护主义之道。纵观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在贸易中运用各种壁垒的现状,可以看出,标准作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作用有增强的趋势。对于很多国家来讲,如果再继续把已被WTO法律框架弱化了的关税和其他非关税手段作为国际贸易壁垒,不仅作用不大,而且也没有实际意义。相反,利用标准作为技术贸易壁垒的实际成功率和效果都很高。另外,很多出口国也很难找到合法依据去反对进口国以维护本国人民和经济安全为理由的、把标准作为国际贸易壁垒的行为。美国是国际头号经济强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并不重视国际标准化活动,在对外贸易中强调以美国标准化为依据,以专利技术作为国际竞争的战略,但在90年代末期几次遭遇巨额的技术壁垒之后,也开始了标准化战略。把标准作为国际贸易壁垒不仅使企业按国际标准生产产品或构建服务行为,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还使有关社会主体有理有据地反对其他国家把不符合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某些技术标准作为国际贸易壁垒,并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把符合WTO规则的本国技术标准作为国际贸易壁垒,实现真正的国际贸易平衡。在今后,标准将成为一个国家保护境内产业的主要手段,并最终成为惟一手段。
7.专利权技术有向标准体系转化的趋势
标准体系实质是作为标准基础和各项技术的汇集。这些核心技术被称为“必要专利”,是指经过特色机构(如标准体系的管理机构及其成员)评估后,认定此项专利技术是这个标准体系所涉及的产品或服务所必备的。在未来的社会中,这些“必要专利”的所有人有将专利权技术的整体构成及相关参数确认为与其相适应的产品或服务新技术标准的趋势。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绝大多数的专利权中的技术与标准体系中的技术有联系,或相同或相近。其次,一旦把专利权技术确定为标准体系中的标准准则,不仅可使标准化体系中的技术得到专利保护,还可以在其被推广使用后仍因其专有性而被法律保护。再有,被确认为标准的专利权技术,同时拥有专利权价值的技术标准价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专利权与标准化体系之间的冲突已经严重影响了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的快速发展。采用建立“必要专利集合体”或实施强制许可制度,也会使专利权技术向标准体系转化。
8.消费者价值观作用增强
针对保护地球环境、消费安全、使用方便、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消费者的价值观更加呈现多样性,而标准化战略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有关法规(例如产品安全法)趋于放宽限制,出现了生产者自检、第三方认证等适应性确认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消费者需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产品或服务,这就需要提供给消费者公平、透明的相关标准信息,这就是标准化战略未来观的作用在逐渐增强。同时,标准化战略作为国家性的保护消费者的手段,其任务也将越发艰巨。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利用高技术和现代传媒开设网站,使标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给标准用户;并做到标准的编制、出版、发行培训、咨询和服务一体化,实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
9.制定标准化战略的国家数量将大大增加
欧盟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通过制定并实施标准化战略而使本国更加强大的事实,给很多国家相当大的启示,这刺激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标准化战略。发展中国家当然经济实力差,技术能力弱,但已经意识到只有越快的制定并实施标准化战略,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在技术标准方面的主动权,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的经济利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这要求我们从全球化角度来考察和促进未来的标准化战略活动。标准化不仅是经济、经济管理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还能够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保护民族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把握了标准化战略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发挥标准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
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标准体系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标准发展战略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订,从战略层次推进整体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本着“继承、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标准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人世的新要求。以能够促进我国广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出发点,建立起一套能够有效促进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能够打人国际市场的标准体系总体框架,有重点地提高我国标准的有效性,建立重点领域标准体系与指南,使重点领域的标准能够实现突破性进展,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国家标准体系,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2.加强标准队伍建设,注重培养熟悉ISO/IEC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标准研究、标准化战略研究和方法标准研究等标准化研究工作,往往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目前,我国标准研究工作存在研究方向不清晰、研究目的不够明确、研究分散、重复,以及一些机构经费不足、人员流失现象严重等现象,与新时期技术标准工作的新要求极不相称。加强对行业、地方标准相关机构改革力度,符合属地化管理的标准研究机构要积极推行“属地化”管理。要大力建立标准的中介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引导相关科研院所转制成为标准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鼓励与标准相关的标准研制、检疫检测、计量、认证认可等机构的发展。要积极引导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企业提供标准服务,构建标准中介服务体系。要大力把培养标准专业人才、国际化人才,改革标准人才培养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的标准合格、高层次人才。要抓紧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标准规则、业务强、外语好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一支具有开拓精神、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懂业务会管理的标准人才队伍。
3.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来自中国的声音很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并没有起到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对应的作用。国际标准现有ISO标准13000个,IEC标准4800个,而中国主导起草的国际标准只有13项。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承担ISO/IEC的TC/SC秘书处工作很少。为了更好地发挥标准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我国应当更多地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到应有的地位。
4.要加快我国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要根据国际通行规则,按照WTO/TBT协议关于“良好标准行为规范”的要求,逐步改革并规范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标准战略,深入研究我国标准战略和技术标准,把握标准的发展方向,搞清我国目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战略,为构建新型国家标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对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大力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要推动各部门、各地方根据各行业和各地方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有针对性地研究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和技术法规等情况,弄清出口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市场准人条件和程序,有效地开展对企业的服务,促进当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同时,要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一方面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促进我国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际通行的做法,用标准化措施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
5.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支撑条件的建设
标准化工作离不开必要的保障条件。一是在法律政策方面,要加快《标准化法》修改步伐。现行《标准化法》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利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条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入世的要求。建议成守专门的工作班子,对《标准化法》的修订开展调查研究,为国务院修订《标准化法》提供立法的基础依据。二是加强标准化信息体系建设。要着手建设国家级的标准化信息系统.开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利国际标准的数据库,建立权威的标准服务网站,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平台.通过介绍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协会的有关信息,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方法,使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的最新标准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使企业能够迅速准确地对我国技术标准的查询,信息反馈。以改善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支撑环境。三是要大幅度增加国家对标准研究制定和心用的经费投入,将标准经费纳入国家公共开支的范围给予稳定的支持,并建立适当的增长机制,同时积极探讨引导企业增加对标准投入的政策和激励机制。
6. 大力加强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是要在国际标准制定、采标应用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组织召开国际研讨会,及时获取信息并吸纳人才,通过参加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及时了解国际上相关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促进将我国技术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二是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可设立重点项目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和个人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与制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要尽力将我国有优势的产业相关标准推荐为国际标准二是通过积极开展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理解,在对国外先进标准、国外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程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沉着应对和突破进口国的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的发展:四是加强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际合作,特别是加强东业地区内的合作、交流乃至联合;五是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制和技术标准的国际交流活动,企业要将参与技术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企业的—项长期任务来抓,指定专人负责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 .
7,要加大标准研究工作经费投入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把标准化工作作为社会事业,每年提供大量财政拨款及专项资金,主要是支持与技术法规有帮切关系的、保护消费各利益和环境保护等反映社会需求的公共性标准以及产业界通用的基础性标准。相比之下.我国对标准制定的经费投入较少。从国外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实践看,技术标准研究经费的投入是实施标准战略的必要保障。
8,健全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快构筑“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制定和应用技术标准的水平。鼓励引导行业协会参与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和组织实施,发挥其在标准化上作中的直要作用。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加入有关的技术委员会等标准化组织。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