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贸易额成倍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东盟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甚至成为其中部分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
“气候”适宜
东盟大部分国家资源丰富,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较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且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相互投资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继续推进投资合作的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已同东盟所有成员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且高层往来频繁,政治关系日益密切。随着东盟各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引资力度,放宽外资准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例如,泰国在政策上使外资向公共事业投入倾斜;越南和文莱政府鼓励投资于基础设施薄弱的工业区,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改善薄弱的基础设施环境;缅甸政府则把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投资重点,特别是在交通、能源等方面积极吸引外资。其他东盟国家也放宽外资准入,加强投资促进工作。
东盟国家投资环境的优化为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铺平了道路。此外,东盟国家正与部分发达国家进行FTA的谈判,通过在当地投资,还可发挥地缘优势,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技术性措施,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商品出口。
“生态”各异
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机电、化工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东盟国家在原木、石油、天然气、煤、天然橡胶等资源性产品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我国企业在东盟进行投资时,应充分考虑东盟各国的经济特点。新加坡和文莱是高收入国家,新加坡产业结构先进,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占很大比重,而文莱则是一种资源型经济,主要靠出口石油资源致富。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正在从以农业为基础的原料输出国迅速转变为较富裕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木材资源、石油资源等,但由于现代工业发展较慢,很多资源因资金缺乏而开发不足,两国与中国存在一定的产业梯度。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4国,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工业化发展较为缓慢,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支柱以农林业为主,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
如果企业是以开辟新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增加产品销量为目标,应选择市场容量大、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如果企业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目标,则应选择科技水平较高、管理水平领先的国家,如新加坡;如果企业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实行低价格战略为目标,则可选择菲律宾和越南等。
“瓶颈”显现
调查表明,我国在拓展东盟市场面临的四大“瓶颈”影响了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仍处于起步状态,投资金额较低,未能形成规模效应。目前,中国企业信息渠道不畅,对东盟市场缺乏了解,对东盟国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或较发达的成员国,而对一些落后国家,信息资源相对较为缺乏。此外,信息资源及数据库的建立也较为滞后,无法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从而导致企业对东盟市场的情况缺乏了解,加大了拓展东盟市场的难度。
我国与部分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尤其在很多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内,竞争比较激烈。此外,东盟国家市场较为开放,我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必将面临来自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欧美企业的竞争压力,而且在开拓国际市场时,需要较多的前期开发费用。目前,民营中小企业是拓展东盟市场的主力军,但普遍都遇到资金短缺、投资项目贷款困难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海外发展的瓶颈。
因此,我国企业只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东盟国家的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从而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