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太仓、江阴、龙岩……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名牌集聚地的代名词,他们孕育培养出了许多出征国际市场的优秀企业。在这些大步迈向海外的成功企业背后,地方政府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在12月8日举行的中国制造业论坛2007年年会上,来自萧山、太仓等地的政府官员们用实际做法回答了这个问题。
要帮助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有一双能够看准方向的慧眼,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面前既不短视,也不好高骛远。吴江市副市长沈建微透露,吴江的优势行业是纺织业。当地政府敏锐地发现了海外市场的巨大商机,由政府出面,集合企业的力量,打造了一条从种桑养蚕到两万多台喷气织机的完整产业链,帮扶企业“捆绑”走出去。“我们看准了纺织业是劳动密集行业,如果只是靠价格低来打市场,最后吃亏的是自己。”于是,政府大力提倡调整纺织业产品的档次,形成自己的产业特点,从而避免了企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怪圈当中。
萧山区委常委、副区长申勇表示,萧山区政府目前正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么多发展势头良好的民营企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用资源配置的方法”进行整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小企业虽然灵活,但是要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有话语权,还是应该促进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只有大企业才能制定游戏规则,才能得到最大的市场空间。”
江阴市市长王锡南则透露,江阴市政府看准了“上市”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好办法,因此,该市在鼓励企业上市方面下了不少工夫。目前,江阴的企业在A股上市的有15家,在境外上市的有15家,形成了特殊的“江阴板块”。该市计划争取用四到五年左右的时间达到50家上市公司。“这个‘江阴板块’就是形成江阴企业集群的动力源泉和先锋部队。这也是政府的整体战略部署。”
在企业、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企业、产业本身也会有一些不适应海外市场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用两只大手来为企业解决问题、指点迷津。太仓市副市长周文彬表示,太仓定位是“上海的第二办公室”,因此,全市产业结构的转移和制造业的转移是必然趋势。于是,太仓市政府花大力气对该市过去的优势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通过加强检测力量、打造区域名牌、拉长产业链、打造高端品牌等措施来进行产业升级。“梯度发展有利于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从而帮扶他们尽快参与国际竞争。”
据王锡南介绍,江阴市政府在帮扶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认识到,必须要尽快转移淘汰落后产业,才能保证“江阴制造”的品牌效应。于是,政府部门首先专门制定了产业发展目录,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江阴应该重点发展什么,淘汰什么,给企业一个准确的方向;与此同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淘汰掉“两高两低”的企业。“现在我们市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要集中精力发展有江阴特色的工业产品和产业。这个是光靠企业不可能做到的。”
申勇认为,政府两只大手,不仅要解决问题,也要对优秀企业进行奖励。比如,萧山区对品牌企业给予重奖,一个区域名牌就奖100万元,与此同时,建立一个国家级研发中心也奖励100万元。“政府的这些激励措施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大的鼓励。这无疑将激励企业加快发展,早日成为世界市场上的胜利者。”
龙岩市新罗区区长黄庆辉透露,新罗区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成为“厦门的后花园”。因此,区政府制定了以农副产品为龙头的发展模式。为此,新罗区在3年时间要减掉680万吨水泥企业。“定位准了,才能明确扶持的重点企业。下一步我们就要帮扶我们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国门,把绿色健康的产品带给世界。”
一双慧眼,看到的是大市场;两只大手,捧出的是新空间。从上述这些地方政府的经验中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在帮扶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既不能越位,更不能空位,应该努力发挥政府部门统揽全局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