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对湖北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来说,在科研上又是一个丰收年。一年来,中心争取到的科技项目高达140多项,立项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其中,全年已完成科研项目达20多项,并有3项分别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及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那么,在承担着繁重检测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保证和推动检测与科研“两不误、两促进”的呢?
打好基础
湖北局技术中心是一家在检验检疫系统颇有名气、人才众多的综合性检测研究机构。多年来,中心的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检验检疫事业乃至湖北的外经贸发展作出了贡献。
面对前辈取得的成就和业绩,新一代的中心领导者和工作人员把前辈的好作风、好传统继承下来。通过努力,目前该中心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还有省部级的区域性中心实验室9个,还有一部分常规实验室,主要任务是为出入境检验检疫提供技术保障,破解国外贸易的技术性措施,同时,接受来自省内外的大量社会委托检测业务。有数据显示,每年他们要承接各类货物样品检测5万多个、出具的数据结果逾20万个。
为确保检测工作质量,他们依据ISO/IEC17025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先后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大大推进了实验室在内部管理上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在管理机制和队伍素质上,围绕“创新”抓了三个方面:一是率先在全国检验检疫机构中实行管检分离的模式,由过去既管商品又负责检测转为注重对样品检测,所出结果只对样品负责的管理机制,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充分肯定。二是在人事管理上,大胆采用全员聘用合同制,优胜劣汰,有力地调动了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在人员素质上注意不断提高,知识结构上注意不断“更新”,强化科研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据技术中心胡主任介绍,在全中心53人中,90%具有大学本科学历,85%具有中高级职称。
做好全体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他们除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内部岗位培训机制、注重岗位成才外,还利用各种机会,先后派出25人次到日、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进修,有上百人次参加了国内权威机构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和专业学习。在此基础上,还支持数名同志进行了读博、读研的学历升级学习。
走对路子
为了保证中外双方贸易的顺利成交,中心在坚持从内部努力“挖潜”的同时,创造性地借助社会和系统各方力量,在科研工作上走出了“检学研”和“检科企”相结合的成功之路,较好地解决了检验检疫重大技术难题和企业的技术质量难点。
中心在湖北局的大力支持下,鼓励科研人员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和武汉的科研院所以及出口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采取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多单位参加和多部门联合等各种研究形式,提高检验检疫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水平。
中心还积极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做到研以致用、用以促研、研用相长,将科研成果用于检验检疫工作实际,用于帮助企业开发出口产品,提升质量档次。2005年,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武汉亚高生物工程公司联合攻关,共同研究开发出高附加值的S-腺苷蛋氨酸生产技术。这项率先应用的基因工程技术十分先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两项国家专利。它构建的高产S-腺苷蛋氨酸的基因工程菌,可用于大规模发酵生产S-腺苷蛋氨酸,打破了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方法,并帮助企业设计了生产设备,建立了工艺流程,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去年,该产品被确定为武汉市高新技术重点新产品,受到了市政府的表彰。此外,该项目还获得了武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0万元的无偿资助,被湖北省科技厅列为2006年度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后又被纳入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扶持名录。据统计,中心每年帮助企业解决质量和工艺问题达40多件(次),受到了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广泛赞誉。
注意与系统内的相关单位相互学习、互为帮助、密切合作、取长补短,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譬如,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并作为主力承担并完成了3项子课题,分别是《苹果汁中100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浓缩果汁中多种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和《浓缩果汁中多种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建立了一批常见农药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灵敏度、精密度都很高,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参与的《农、兽药多残留系统检测技术研究及快速筛选检测方法的建立》的课题,获得2005年度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