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麦瑟林(Patrick Messerlin)、拉兹恩•萨利(Razeen Sally)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欧洲针对中国的论调正趋向美国化:针锋相对、尖利刺耳。贸易逆差和汇率是最引人注意的问题。欧盟(EU)越来越频繁地威胁要进行报复。
这种对中国的新一轮猛烈抨击是愚蠢而危险的。在贸易逆差和汇率问题上,欧盟的判断毫无道理。确实,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正在迅速扩大,2006年达到了1664亿美元。虽然这个数字仍然小于美中贸易逆差,但其增长速度却要快得多。自2000年以来,人民币兑欧元贬值了25%左右,兑美元却升值了大约10%。
然而,双边贸易逆差并不是问题所在。欧盟从中国的进口增加了,但从其它东亚国家的进口却相应减少了:欧盟的贸易逆差只不过是从后者转移到了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出口至全球其它地区产品的最终组装中心,其必然结果就是中国从西方和东亚进口的零部件也会增加。贸易逆差是全球贸易与生产格局大规模调整的自然结果。
这种对贸易逆差的执迷还蒙蔽了显而易见的好处。低成本的中国进口产品给欧洲消费者、零售商和生产商带来了实惠。自2000年以来,欧盟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逾1倍,其增速快于向其它任何出口目的地的出口增速。欧洲公司已向中国投资逾560亿美元,2006年产生的销售总额为134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以出口形式回到欧洲。但中国国内销售额也在增长:欧洲公司正瞄准中国的沿海省份——这个市场拥有逾4亿人口,而且还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这里的中产阶层渴望购买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
欧盟与中国确实存在商贸问题,主要是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WTO)义务的履行,以及中国国内对外贸和投资设置的阻碍。这些都是真实的,不是编造的。但欧盟委员会针锋相对的保护主义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那么,欧盟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它应分开处理贸易和非贸易目标(比如民主、人权和气候变化)。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只会把中方逼到墙角,不利于达成妥协,而在一种克制的、务实背景下处理商贸问题要好得多。
其次,欧盟应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MES)。它声称中国尚未符合特定的市场经济标准的说法似是而非。这些标准是模糊而武断的。中国现在比俄罗斯和其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更倾向于市场经济。然而,欧盟却给予了俄罗斯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地位,而不给予中国。
第三,欧盟和中国可以达成一系列互惠互利的让步协议,作为贸易谈判的政治范畴之外,改善双边合作的一部分。
除了赋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盟还应原则同意在使用贸易补偿措施(比如反倾销税、针对中国的过渡性保障措施和反补贴关税)方面保持克制。作为回报,它应要求中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进一步放开中国的服务业市场,特别是解决国内监管壁问题;取消在核心服务行业对外国投资设定的限制;提高对国有企业补贴的透明度;提高对中国国有企业和 “主权财富基金”的透明度标准。目前,主权财富基金正越来越多地投资海外。
这些措施将抑制双方的保护主义,并深化商贸关系。它们还会为中国领导人创造政治空间,继续进行结构性改革,从而进一步开放经济。
随着针锋相对的保护主义的升级,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商贸关系可能轻而易举地出现另一种局面。欧盟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体,在使中国平稳地融入世界经济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它不应该对无中生有的贸易问题表现出日益尖锐的态度,从而破坏这个机遇。
拉兹恩•萨利是布鲁塞尔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主任。帕特里克•麦瑟林是巴黎政治学院(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经济学教授、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咨询董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