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杰出质量人颁奖典礼上,8位获奖者纵论如何提高领导力和执行力。
编者按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Z19579-2004)为企业进入卓越境界提供了7大类目的路径,即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他们犹如7块“木板”,构成了一个盛放组织竞争力的“木桶”。如何克服自身“木桶”的短板,达到卓越?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从这7个类目角度,陆续介绍一些卓越绩效模式实施案例或专家解读,以期给组织提供借鉴。
巾帼不让须眉。作为惟一的女性,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从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摘得了第二届中国杰出质量人的桂冠。面对成功和荣誉,杨绵绵却表现出了惯有的淡定和从容:“我非常高兴海尔的大舞台上留下了我的脚印,当我退休以后,最希望做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周游世界,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海尔。”
12月1日,在第二届中国杰出质量人揭晓典礼上,和杨绵绵一样,每一个杰出质量人都是在各自的舞台上挥洒着奋斗的热血,才成就了今天的卓越之梦。尽管每个质量人身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质,但质量理念、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则是构成卓越人品质的共同要素。
正如中国质量协会秘书长马林所说,一个没有社会责任的领导班子难以带领企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而一个连产品质量都无法确保的企业家又如何能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如果把组织比作一艘航船,高层领导就是舵手。
心存顾客和市场——“不放过一根头发丝”
俗话说,理念先行。杨绵绵的质量理念,还要从“一根头发丝”的故事说起。
一次,杨绵绵在海尔分厂检查质量工作,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根头发丝。她立即召开全体相关人员会议,有的职工说,一根头发丝不会影响冰箱的质量,拿掉就是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杨绵绵斩钉截铁地告诉在场的干部职工:“抓质量就是要连一根头发丝也不放过!”
今天,我们已经听到了千百个海尔员工抓质量一丝不苟的故事,而这千百个故事的序曲,就是这个“一根头发丝”的故事。正是凭借着“一根头发丝”的精神,海尔人生产出了高品质产品。
卓越人的质量理念不仅体现在“细节管理”上,还包括敢于适时地改变和颠覆传统的质量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杨绵绵带领团队实现了三方面的转变:从保修期到保证期的转变、从被动关怀到主动关怀的转变和从单一产品到成套家电的转变。有的媒体这样评价杨绵绵:“从义无反顾的国际化到各种创新理念的不断推出,海尔是中国企业当之无愧的旗舰之一。而杨绵绵,则是这种创新的有力推动者和坚定的支持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
实践证明, 任何组织拥有了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等同于有了做正确事情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支撑。顾客和市场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上涨,同时也是保持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优秀的顾客服务是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因此,领导对顾客和市场的重视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近几年,一批中国质量人带领自己的组织,凭借对顾客和市场的持续关注和重视,不断塑造着中国制造、中国管理的良好形象,成为卓越企业的领航人。
创建学习型组织——“不主动学习,就是放弃自己”
熟悉青岛建设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青建)董事局主席、CEO杜波的人都知道,每月月度朝会的最后一个议程,就是他带领全体员工齐声诵读公司价值文化体系。几年了,从未中断。“诚信敬业、创造卓越、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声音响彻青建,也在每一个员工的心中生根发芽。
杜波说,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让所有员工成为质量员工,让质量成为每位员工的生活方式。
基于此,杜波提出“不主动学习,就是放弃自己”的理念,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列专项教育培训经费,建立全员培训档案和考核奖励制度,建立远程教育系统和网上讲堂。
在杜波的带领下,青建将干部学习成绩、学习状况列为选拔任用的考核内容,并亲自担任公司战略、文化讲座的主讲。2003年,青建在行业内率先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高端人才进站工作。“我们目前是青岛市唯一一家引进院士进站工作的企业。”对此杜波颇有些自豪。
共同的价值愿景是实现共同价值创造的前提,杜波不仅重视内部价值文化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而且十分重视价值文化体系的传递,以此构筑价值链共同愿景。
对经销商和供应商,除了《营销月刊》、CRM等网络平台等价值传播方式,在杜波的带领下,青建每年都举办规模盛大的经销商年会、供应商年会、季度总经理经销商访谈会议等,形成制度化的沟通通路。“在这些会议上,我们不仅注重以大会宣讲方式传递公司价值文化与经营合作目标,更注重分组研讨、直线面对面等形式,诚恳交流对市场问题、发展问题、协同问题的意见,形成共识,共享经验。”杜波说。
国务院参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郎志正: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如何领导企业争做行业第一,成为当下领导者关注的重点。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追求卓越的方法之一。企业生存的最大法宝就是要争做第一,即使你成不了行业第一,也要成为某一个单项第一或区域第一,再不行就干脆加盟第一,成为第一的合作者或同盟者,否则,企业很难摆脱被强势企业淘汰出局的命运。那么企业争做第一的最大资本是什么呢?它不是厂房、设备或资金,而是企业所掌握的知识以及以知识为基础开发出的创新成果。
肩起社会责任——“干干净净进入世界500强”
“有一天在我上班的路上,一只野兔从厂区的草坪中窜出,不久前我们的凉水池还引来了白天鹅,野生动物都在我们这儿安家了,我们的产品能不受欢迎嘛!”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川平含蓄中不失幽默。
太钢是一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陈川平深刻体会到,环境污染,受害的首先是自己;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竞争力所在。
2000年以来,太钢累计投入30多亿元,先后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110万吨,建成了冶炼废水处理、焦炉除尘、发电锅炉除尘等30项重点环保项目。今年先后对6座20吨电炉、两座330立方米高炉实施了停产拆除。
目前,太钢正抓紧建设和投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太钢周边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生产,既治理社区的污水,又减少新水消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显著提高;太钢投资28亿元的19个节能减排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一批项目年内将投运。
“‘十一五’末,太钢将建成国际一流的清洁工厂,干干净净进入世界500强。”这是陈川平的一大宏愿。有理由相信,这一天不会遥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
领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对企业领导者提出的期望与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对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众多社会主体利益的交汇点,领导者领导企业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企业竞争力、保护资源和环境、扩大对外开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