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再次被推上风头浪尖。
26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在京联合召开“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召开如此高规格的国际论坛专门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尚属首次,足看出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论坛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并讲话。她表示,“当前,利用标准、质量安全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抓住个别有问题的食品,为进口加以限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新特点。”
今年8月、9月,中国食品出口已经连续两个月下跌。出口受困直接打击到中国农业。
为此,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王德海在25日召开的《中国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食品企业要想打开国际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力,就要提高技术标准水平,严格按照出口国的要求组织生产。
出口企业频遇“标准”壁垒
2007年,对于中国食品企业来说,可谓是灰色的一年。
先后出现的“美国宠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多宝鱼药物残留”等事件为国外一些媒体大肆炒作,给中国食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据商务部的统计,今年8月,中国食品出口比7月减少3000万美元,9月再减超过1亿美元。中国食品出口传统的三大市场:日本、美国、欧盟中,日本和美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大部分食品、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非常缓慢,部分品种甚至出现负增长。
论坛上,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更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食品标准问题。他批评中国订的安全标准太宽松,但是就反指其他国家标准太高。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则认为,在食品国际标准方面,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订了大量不同于国际标准的国内标准,导致了国际贸易中经常出现因为标准执行不一样而引发的争端。
例如,2006年5月29日,日本开始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肯定列表制度》,并执行新的残留限量标准,新标准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严到近乎苛刻。而随后,欧盟为了抵御发展中国家的茶叶、蜂蜜等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也开始实施新的检测标准。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国食品出口。
“国外往往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些所谓的标准,来阻挡我国产进入他们的市场。”中国质量监督情报协会秘书长齐璇对记者说。
出口受困使一些行业被迫降价。今年5月以来,中国传统出口的大宗商品,如对虾、大蒜等,都因为受到出口限制,而不得不大幅降价,在山东的“大蒜之乡”金乡县,今年每吨大蒜比去年降价近千元。
急待标准转变
随着因标准导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很多食品企业对技术标准的国际贸易保护作用表示忧虑。
有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出口产品有国际标准,但出口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企业只有38.5%,52.3%的企业认为出口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国际食品安全促进会首席代表李坚教授告诉记者说,很多农产品出口受阻,都是因为不了解国外标准。而中国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标准要求方面也不尽相同:欧盟对环保要求极为突出,而日本则以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要求最为突出。
“由于我们目前使用的农业标准很多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缺乏必要的自由度和应变性,因此在出口方面吃了不少的亏。”吉林一家农产品出口企业负责人王勇先生说。
因此,我国农产品出口要想从食品安全的漩涡中突围出来,就一定要将生产型农业标准转变为贸易型标准。把农产品的使用性能与消费者的要求放在首位,注重农产品的外观和包装。
除标准转变之外,目前我国对于食品标准化建设也在进行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经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来,比如: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这两个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的工作。”齐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