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03年中国调味品产业整体实现销售收入380.3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为21.3亿元,2004年调味品消费总值约为590亿元,到了2006年已冲破千亿元大关。总的来说,我国调味品产业的增长率每年都在20%以上,是食品行业中增幅最快的门类之一。
“虽然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11月1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07中国国际调味品及食品配料博览会(以下简称CFE2007)上,中国调味品协会处长左宝起告诉记者。
调味品产业发展迅速
“中国调味品产业快速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左宝起指出,调味品主要用于家庭厨房、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三个方面,它们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调味品产业的发展。就餐饮业来说,调味品在餐饮业消费中的比重,正在突破10%的临界点,即餐饮业每消费10元钱,其中就有1元钱用于调味品消费。
据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第十七届中国厨师节上发布的《2007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显示,2006年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0345.5亿元,比GDP增速高出5.7个百分点,连续16年实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而据中国商务部预测,2007年全国餐饮业有望实现零售额1.22万亿元。这给调味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很多调味品既是终端消费品,也是食品加工的重要原辅料。左宝起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现在市场上有两种方便面:一种是油炸的,一种是非油炸的。但是,不论是油炸还是非油炸,好吃不好吃的关键是它的调味料怎么样——调味料决定了一个产品能不能发展。“另外,中国调味品出口的大量增长也是其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左宝起补充道。
形成区域性品牌
中国调味品市场口味众多,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从传统酱、醋分类,衍生出调味液、调味料、调味粉、调味膏、调味酱,从单一调味到复合调味,品类极大丰富。
左宝起介绍,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四川、广东以及江浙一带,近年来山东地区也迅速崛起,其他地区如辽宁、河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基本上没有本地的品牌调味品。就山东来说,淄博的玉兔和巧媳妇、济南的德馨斋、青岛的灯塔以及烟台的欣和味达美等,迅速占领山东市场。总的来说,中国调味品形成了区域性品牌,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全国性的品牌。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口难调,比如食醋,即形成了香醋、麸醋、米醋、陈醋、熏醋、白醋、水果醋、五花醋、农村老醋等。另外,中国调味品又是一个科技含量比较低、非品牌产品众多的产业。因此,如何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中树立品牌,或者说如何成为第一品牌,是许多调味品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据悉,2006年海天酱油的产量超过62万吨,增长率为34.80%,销售收入达20多亿元,增长率为22.5%。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记者,2007年的销售收入将超过30亿元。早在2005年,海天就树立了“双百”目标,即到2010年,产品产量达到1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目前,海天正在大踏步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针对海天酱油的勃勃雄心,左宝起给予了肯定。但是,他指出,虽然海天酱油年产量已经达到了62万吨,但是与中国年需求500万吨酱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小的数目,并没有形成绝对的市场占有量。
国际食品巨头纷纷入驻
据媒体报道,6月14日,国际著名调味品企业——味滋康集团在北京召开味滋康制法体验会。会上,味滋康(中国)董事长寺田昌明宣布,采用“味滋康制法”的系列调味品产品正式推向北京市场,这标志着味滋康在成功收购北京和田宽后,开始发力国内调味品市场。除了味滋康之外,美国的亨氏与味好美、欧洲的雀巢与联合利华、日本的龟甲万与味之素等,以或与中国企业合作、或直接收购中国企业等方式,纷纷进军中国调味品市场。
拥有韩国调味品市场第一品牌、有着50多年辉煌历史的韩国最大的食品集团——希杰(CJ)集团,作为CFE2007的赞助企业,参加了本次展会。另外,大韩酱类工业协同组合(KSIC)组织了一个以韩国酱油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家学者为主的30余人的调味品考察观摩团,专程赴北京参加了CFE2007,近距离接触到中国调味品企业与市场,学习和交流生产技术与营销经验,接触了数家中国优秀的酱油与面酱生产企业,与第一线酿造技术专家进行了该类调味品生产研发技术方面的探讨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调味品企业应该向规模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努力开拓农村市场,这是唯一的出路,左宝起意味深长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