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反倾销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如何维护我国企业和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产业安全和合法权益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反倾销我们如何突围?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在反倾销过程中应当充当什么角色?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秘书长、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协调委员会主任陈卫。
记者:近年来,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国际贸易争端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为什么会这样?
陈卫:广义的反倾销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实际上我们现在说的已经突破了广义的反倾销,已经把整个国际贸易争端都包含进来了,比如说技术贸易壁垒的问题、动植物卫生检疫检验的问题、专利技术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现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属于我们工作的范围。
近几年,是我国入世之后,兑现关税、配额减让等一系列承诺的高峰期。这对我国的经济贸易活动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再有,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近一段时间里出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以美国和西方国家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最突出,其次是欧盟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开始提出贸易壁垒和设限。面临这样一个环境,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问题,就不可避免的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事实上,这两年来,国外对我们进行反倾销等案的调查在不断增加。
记者:今后2—3年内,针对我国企业的反倾销是否还会增加?
陈卫:今后2—3年内我国将遇到反倾销等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峰期。除了上面说的原因,从我们自身来说,到2004年11月,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将拥有外贸经营权,这意味着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都将迎来一个竞争的高峰期。而中国企业惯用的价格竞争策略将会引发国外的反倾销或其他方式的贸易设限。其次,由于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性,中国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的高峰将在2005年左右到来,很多产业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必须到国际市场去找出路。再次,今后2—3年全球关税都要降到一个新水平,国际上的许多企业都将采取价格战的竞争策略,而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的总体格局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此外,进口增幅迅猛,贸易顺差缩小、进口产品的压力加大了对国内产业的威胁,我国对外反倾销的形势也会比较严峻。
记者:在反倾销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充当什么角色?
陈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是中国工业行业协会的联合组织,我们联系了150多家中国最好的行业协会。中工联确定了三大任务:一是推动行业协会的培育和发展;二是名牌战略;三是反倾销和国际贸易争端。反倾销工作我们搞了两年多了,开始时对怎么反倾销都是很茫然的。因为在国家现有的体制下,贸易争端的应诉主要是在原外经贸部分管的。原外经贸部将各进出口商会和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定为具体负责企业反倾销应诉的组织协调单位,而将工业行业协会排除在应诉工作之外。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工贸分离的,商会会员主要是进出口公司,生产企业是靠行业协会联系的。而诉讼发生以后,被诉的大多数是生产企业。商会在反倾销应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和生产企业的利益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出口商或者收购商,如果出口的产品被人家反倾销,它卖不了这种产品可以卖别的产品。而生产企业则不同,它就是生产这种产品的,而且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出口,一旦遭遇反倾销,企业就面临生死问题。
近些年,随着案件的增加,应诉工作已离不开工业行业协会。事实上,工业行业协会在组织联系、信息的搜集、企业出口行为的协调以及对外的斡旋和交涉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钢铁协会对于钢铁保障措施的协调组织;自行车协会与日本同行关于出口自行车技术质量的谈判;石材协会代表行业与欧盟的交涉;电子音响协会代表企业与有关国外厂商就专利费问题的斡旋;电池协会代表行业对美国动用337条款的争辩;家具协会组织企业联合应诉美国的反倾销;温州打火机协会应对欧盟CR标准等案件,充分显示了行业协会在应对国际贸易争端中的作用。可以断言,在今后的对外贸易活动中,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会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行业协会在参与反倾销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协调、组织作用?
陈卫:案发以后,不管是申诉也好,应诉也好,涉案的主体是企业,代理是律师,行业协会就是帮助协调、组织。
工经联的宗旨就是维护工业产业利益。当某个产业受到危害时,要尽我们的力量。我们配合产业损害调查局,研究产业安全问题,把产业安全预警前置化。我们每季度开一个论坛,分析研究产业安全。另外,我们还做了一些反倾销的培训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我们应诉反倾销需要一个快速的反应机制。最近阿根廷对我国眼镜进行反倾销,消息传到生产企业晚了20天,贻误了时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快速反应机制。又比如欧盟要对我国出口的甲酚进行反倾销,我们很快得到信息,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协会、商会、律师和企业商量对策,赢得了时间。
申诉也是如此,要为我们的企业争取时间。如果迟迟未能立案,一方面会给国内企业继续造成产业损害;另一方面因为市场是波动的、价格是波动的,如果长时间不立案,即使后来立案了,你的证据也过时或可能没有说服力了,必须重新搜集证据,这会使我们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立了案对对方是一个威慑,可以使这个产业的损害刹住车。
另外,对立了案的还要尽快初裁。因为不尽快初裁,在初裁之前会形成突击进口。所以立案以后要尽快初裁,初裁以后收保证金,过度进口就止住了。将来终裁了,哪怕你再驳回,但是这个势头制止住了。比如美国的钢铁保护措施,世界都反对它,判它败诉,但是实际上它的目的达到了,在两三年内国内的产业保护住了,给他的产业一个喘息的机会。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成立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协调委员会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我们受产业损害调查局的委托,做了一个有关企业应诉案例的课题,发现我们的企业在面临反倾销时,既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信息、资料、知识、法律等方面的准备,往往处于被动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以往应诉案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分析总结。其中还特别强调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这是在今后国际贸易中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我们入世承诺15年解决市场经济问题,西方国家都认为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具体的案子,一个国别一个样。欧盟是按企业,单独的企业可以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目前国内已有10余家企业获得;而美国是按行业,以整个行业测试市场经济地位。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行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记者:企业是反倾销的直接受害者,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产业安全和合法权益?
陈卫:国外对我们反倾销,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有本国就业压力、有竞选目的,还有人民币升值等问题。我们出口的产品一般受到攻击的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靠低价竞争是低级竞争,靠质量、品牌才是高级竞争。价格竞争最容易引起反倾销,因为反倾销主要是讲价格问题。再有,我们的企业缺乏自律,互相压价。比如我们的轻工纺织产品占了国外市场极大的份额,人家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了。我们没有必要自己降价给人家以把柄。如果我们自己互相压价,不仅自己闹得亏损,人家还要反倾销,然后就是丢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