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之初就遭受多次“难产”的乳业“禁鲜令”,即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关于加强液态奶标识标注管理的通知》。东方证券研究员任美江认为,“禁鲜令”闹剧的结束对光明这样的鲜牛奶企业是实质利好。
乳业市场将洗牌
目前,市面上的液态纯牛奶制品分成两大阵营,一派是光明、三元等坚守的“巴氏低温消毒法”牛奶;另一派是占据全国大半江山的,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瞬时超高温灭菌法”牛奶。
新的规定显然给前者戴上了桂冠,因为从明年1月1日起,只有前者的奶可以标识为“鲜牛奶/乳”,而后者则只能标识“纯牛奶/乳”。
有市场方面人士表示,如果光明、三元借此机会做好在消费者中的宣传,用好“鲜牛奶”的旗帜,那么现在的乳业市场格局将可能逆转,因为消费者显然更认同“新鲜”的食品饮料。而且,鲜牛奶和纯牛奶非常好区分,需要冷藏保存的牛奶就是鲜牛奶,常温即可保存的牛奶则是纯牛奶。
据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表示,目前国内市场的巴氏奶的消费比例仅占17%-18%。而在国外大多国家,巴氏奶所占的比例达90%以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甚至可以达到99%。他表示,“禁鲜令”带来的市场秩序混乱有望结束,原来强调使用进口奶粉的概念也会消失,国内奶农也将逐渐走出困境。解除“禁鲜令”是顺应中国奶业趋势的理性回归。
“禁鲜令”可谓一波曲折。从2004年5月就开始酝酿,争论三年多,三次延期才得以实施,实施不过一年即告失败——“禁鲜令”的曲折。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国内对两大方法生产的牛奶质量标准意见并不统一。
事实上,巴氏消毒法和高温灭菌法的优劣之争从来就没有停过。三元一直宣称“唯有巴氏杀菌法才能有效保留纯鲜牛奶标准的营养成分”。光明也始终致力于缩短奶源地与消费市场的距离,并且在低温奶的研发上也保持较多投入。
对此,蒙牛、伊利的人士一直并不认同,他们对自己的“高温杀菌法”也相当自信。他们认为,“高温杀菌法”一样能留住牛奶的营养,只是各个乳品企业对牛奶的加热方法不同而已,没有必要都按照低温标准生产。他们一方面宣称高温消毒牛奶的营养并未流失,另一方面常温储存奶瞄准中低端市场,因此占据了目前奶制品的主流地位。
此外,全球包装大户“利乐”也一直希望通过“禁鲜令”来巩固自己的市场。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三元、光明的“鲜牛奶”采用的是屋形包装,而不是“利乐枕”或“利乐砖”,因此“禁鲜令”一解除,或将给利乐带来重创。
此次“禁鲜令”的解除,虽仍未让这一标准之争分出胜负,但无疑给了常温奶生产大户当头一棒。
“鲜牛奶”硬件优势
其实,蒙牛、伊利等以“常温奶”为主体的企业,也并未完全放弃涉足“低温奶”的打算。
蒙牛在安徽马鞍山建立现代牧场,就是希望能用巴氏低温消毒牛奶和光明抢夺上海市场。与在全国市场的份额逐渐萎缩形成对比的是,上海市场目前的老大仍是光明乳业。在前几年常温奶异军突起之后,光明仍然坚守低温巴氏奶阵营。这一策略尽管使光明丢掉了国内乳品第一的皇冠,但它在上海市场仍然一枝独秀。
在上海市场中,巴氏奶的消费比例高达70%,因此蒙牛要想和光明抢夺上海市场,就不得不进入低温奶生产领域。伊利也在进军低温市场,其苏州酸奶厂去年年底即正式竣工,这正是一个明显信号。
据专家介绍,做巴氏奶的关键是冷链的建设。而一个完善的冷链体系需要很大投入,且大约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光明和三元在这方面则不仅硬件设备齐全,也经验十足。光明的冷链相当完善,三元也有自己的鲜牛奶“五大技术标准”之说。
不过,靠常温奶已成长为中国乳业巨头的蒙牛和伊利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开发、产品拓展能力。如果它们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国内乳业市场的未来仍将充满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