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与格局下,参与国际竞争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那么,在优胜劣汰、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中,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应该是发展质量———发展质量决定国际竞争力。而要提升发展质量,就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其作为关系到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足见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我国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同样走过了弯路,付出过本不该有的代价。究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的落后与单一。如果说曾经的教训与往昔的发展观念与当时几近从头做起的经济底子有关的话,我们依然不能说情有可原,或许应该将其作为发展进程中必须的积累。如今,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发展观念的更新和超前理更应首当其冲。由此观之,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何等的及时与睿智———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其中,好居于快之前。
为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国民经济发展也好,民族工业的提升也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也是最有效的捷径。曾经相当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来拉动,如今应该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应该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作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顺德,已走出了依赖外来投资以及毫无盈利或仅获可怜微利的出口的初始阶段,随着“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三大产业的发展也在各个特色镇街互有侧重,相互促进。顺德新型工业化之路所要求的,更多地在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的创新。因此,顺德要继续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具体的实施中,在顺德的人才总量已居全国县级区域之首的基础上,更要讲究人才的质量、人才所产生的效益,这样才能促进顺德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顺德的产业分布尽管已越过了“两家一花”的格局,而拥有了家用电器、电子通讯、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医药保健、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八大支柱产业,并已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多重产业链,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还应该有效避免八大支柱产业中只有家电、电子通讯和机械装备称得上真正的支柱产业,以及家电一业独大的局面,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尤其重视对新兴产业的培植,以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所带来的,不光是事半功倍的效益方面的回报,更代表了一种产业发展的全新方向,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之关键。回顾我国民族工业的辉煌和前段时间“中国制造”遭遇反倾销调查的尴尬,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就是提升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和抗震能力。同样的,“顺德制造”要巩固和提升现有的品牌,并进而向“顺德创造”跨越,靠的也正是高新技术的注入和释放能量。而扶持企业做强做大,一方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带动整个区域产业提升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集团所引领的,正是提升发展质量所需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