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以转变发展模式为主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目标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然是一个战略重点。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即东部板块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中部板块划分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西部板块划分为大西南、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重视沿海地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取得了先行发展。
进入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中央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协调发展的政策正在一步步完善。其推进思路是:东部地区在“率先发展”基础上,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显然,东部地区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东部地区将率先发展,并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预计“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策略。应该说,这是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基调所作出的第一个发展格局战略性调整重大决策。2006年是这一战略实施的第六个年头。国家对西部地区提供了约1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1220多亿元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310多亿元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资。国家大幅度的财力倾斜,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二个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新展示活力,迈出坚实步伐。
2006年,西部大开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出进展。经过五年建设,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几代人的梦想成为现实。10月27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156米蓄水目标比初步设计提前一年宣告实现,三峡工程由围堰挡水发电期正式转入水库初期运行期,其防洪、发电、通航三大功能开始全面发挥。
2006年第三季度,东北三省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三年努力,不仅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的势头,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各地区加权平均增速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
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第三个重大决策。据统计,2006年以来中部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2006年,中部6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6省将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关链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越发凸显出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公开或隐蔽地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而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更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
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
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发挥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