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出口产品监管,决心不让问题产品走出国门的同时,外国的商品检验检测机构从中看到了商机,他们也因此生意兴隆,忙得不可开交,趁机大发起中国企业安检财。
外国安检机构 不停加班“圈地”
在世界最大的第三方检验公司SGS质量认证公司的实验室里,堆满了装着各种玩具的纸箱子。一名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实验人员正把一个凯蒂猫塑料玩具放到装着化学物质的容器内,这种化学物质与胃酸成分相近。在实验室另一边,工作人员正用火烧玩具泰迪熊,记录它们在火里被烧毁所需的时间,还有工作人员把微型玩具士兵塞到模拟小孩子食管的管道里。该公司负责人安德森说:“自从美泰召回玩具后,我们就在不停地加班。”而另一家知名检测公司英国Intertek的工作人员说,最近他们的玩具安全检测员简直是忙得焦头烂额。
德国TüV、美国UL和法国国际检验局等这些靠检测产品安全性赚钱的知名企业机构也称“这是检测行业的一次大好机会”,安德森说:“任何额外检测都能令我们这一行进账不少,对我们来说,这简直是飞来横财。”
很多外国质检机构还纷纷扩大在中国的网点。德国TüV认证机构下的TüV南德、TüV莱茵、TüV北德等10多家机构已悉数进军中国。最近,他们还慢慢把市场重心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转移。其未来3年的市场目标是力争中国项目占到60%左右。
TüV莱茵的工作人员称,最近一段时间里,他们每天收到10多家厂家的申请。这个机构在中国有24个检验室,约1400名员工。仅在香港,TüV莱茵每个月就要对是否含有损害健康的材料进行1万次以上的检验。
据了解,这些机构不仅对产品进行检测,还对整个的生产和供应链进行检验,包括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劳动条件和社会标准等指标。有的产品要改善10次才能获得认证图章。
样品送检 要到第三方机构
据德国《世界报》报道,今年到目前为止,欧盟范围内的快速预警系统已发出了1000次产品安全警告,至少一半是对中国产品发出的,特别是玩具和电子产品等。由于一些西方媒体有意的渲染和炒作,动摇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中国制造”的质量引发了多方关注:消费者担心产品的安全问题;和中国制造商合作的全球各大品牌则担心自己的声望和公司股价受到影响……因此,他们纷纷开始要求中国的制造商将更多的样品送到第三方检验机构检查。
同时,美国、欧盟各成员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也开始出现了要求对玩具等产品质量严格立法的政治呼吁。欧盟委员会打算今年年底前推出有关条例的草案,只有经欧洲质检部门检查合格,获得新的产品安全标识的玩具才可进入欧盟。
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把“样品送到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同时,中国也积极行动了起来。路透社的报道称:“中国正在采取行动,希望能在这场信心战中扳回局势。”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正加大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力度,并要求玩具出品商每次发货都要提供权威的产品安全性检测报告。而为国外大品牌生产的中国制造商也担心自己“饭碗不保”,需要进行安全性检测来证明自己产品的“清白”。
在华制造商 期待认证统一
然而世界各地在中国生产产品的企业却对此心情复杂,因为更严格的检验程序一方面会带来利润的下滑,但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一个改善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动力。
一家在东莞生产的香港玩具商说,新设的质量检验关其实并没有增加太多的单位成本,但是玩具商怕的是长期积累带来的成本效应。据了解,一辆中国车要出口西欧,至少要多增加二十几项认证,费用至少要10多万欧元。还有商人担忧,现在正是供应西方圣诞节市场的高峰出口期,在增设了出口前的第三方质检要求后,出货期就会被拖延。
就玩具市场而言,中国制造的玩具占了世界市场的80%,上万家中国玩具厂主要集中在广东,面临这么多待检验的商品,质检机构很难保证在厂家希望的时间内完成检验委托。现在,欧洲甚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代理公司,称只需要产品样品和几万欧元办理费,就可以帮助快速办理过关手续。
实际上,中国也有不少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在国外设立中介机构,像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在国外就设有25家公司和代表处。但据一位中国汽车商说,中国和欧盟标准有差异,比如我国实施的GB11551汽车正碰强制标准远远低于欧洲NCAP标准。还有,很多欧洲销售商表示,在目前的环境下,民众还是更相信欧盟的认证。
此外,当地的认证就相当于一张通行证。2005年,欧洲议会曾开听证会对中国江铃陆风汽车“绕过欧盟安全标准小批量出口欧洲”事件进行调查。后来,他们得知这款车型是通过德国TüV莱茵检测的,最终就不了了之,而且它还可在欧盟成员国中销售和上牌。TüV莱茵的舒瓦赫博士介绍,选择产品安检机构要看是否有丰富的检验与测试经验、价格情况、对比测试能力以及能否提供其他检测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