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谁来鉴定“鉴定师”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日前,某“藏友”大发牢骚:“不留神走了眼,把一件赝品买回了家。而且是经过‘鉴定师’鉴定的。人家消协又不管,我该向谁投诉?”原来,他要告那位文物“鉴定师”的状。

  乱世藏粮,盛世藏宝。我国民间艺术品收藏近年来持续火爆,成为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潮。据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收藏业升温使得伪作泛滥情况越发严重,据悉,目前古董造假达到高峰状态,各种高科技、低技术一齐上,文物贩子、造假高手各显神通,这就给鉴定专家的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于是乎,一种非官方的文物“鉴定师”应运而生,多如牛毛且泛滥成灾。在许多交易活动中,没有他们的巧舌,失去他们的作秀,“生意”往往是谈不成的。在这支良莠不齐的“鉴定师”队伍中,有的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职业道德。他们利用事主的信任,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客户请他们鉴定,他们会故意低估鉴定物,转手又将客户的鉴定物“骗取”到手;又比如,和有关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联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真品说成是假的,将赝品说成是真的,坑蒙不懂行的消费者。而造假分子那边什么损失都没有,一切由买家埋单。还有的鉴定师看钱说话,投客户所好,讲客户喜欢听的,最终吃亏的还是客户。由于这类人物过于活跃,把好端端的市场搅成混水,致使文物鉴定面临空前的信誉危机。和市场上其他“托儿”不同,文物“鉴定师”身上穿着“文化衫”,干的却是贬损文化的事儿。

  专家称:由于其中商机巨大,古玩市场遍地开花。收藏者要想“淘”到一件称心如意的真古董,非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可。以木器为例,一件“老家具”是怎样诞生的?业内人士为我们介绍其中一种手段:在新做好的家具上泼上淘米泔水或茶水,然后搁在室外的泥土地上,任它日晒雨淋。两三个月里反复操作几次后,家具的木纹自然开裂,油漆龟裂剥落,原木色泽发暗,因而显示出历经风雨的“旧”貌。作假手段如此高超,再加上某些不良“鉴定师”的推波助澜,不把买主弄迷糊了才怪。

  有人说,古玩市场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讲究的就是深如海、看似谜,假如设立标准,处处公事公办,就不好“玩”了。这话不对,假如依照这种逻辑,古玩市场岂不成了造假者的“欢乐谷”?他们在这块合法领地里,可以随意将造假技艺发挥到极致。受害人不仅无处申冤,还要遭受业内耻笑。长此以往,中国古玩业将难以和国际古董市场接轨,中国优秀的艺术品也会被排斥在门外。也是,正经古董商谁愿意跟你玩一辈子“猫腻”?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商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我国艺术品市场并将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鉴定纳入法律轨道。还有,应该建立一种监督体制,专门追查某些“鉴定师”的底细,并规范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立资质证明。一旦发现某人助纣为虐,立即将其驱逐出行业。一位前辈曾经说过:“先有‘赝’人,然后有赝品。”此话尤其深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文物造假之风会得到抑制,而“伪专家”也将成为人人唾弃的赝品。
作者:林鸣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2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