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为主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的《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一、初步筛选出我国技术标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 主要问题
技术标准对国内、国外市场的适应性不强,不能满足国内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技术标准提出的迫切需求。
  2. 原因
  初步筛选出造成上述问题的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 技术标准工作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管理运行模式
  在198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框架下,技术标准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
  管理体制:目前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除企业标准之外,其他标准都是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企业标准虽然是企业制定,但还需要向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运行机制:首先,国家标准的制定主体——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的大部分由行业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国家标准的立项、审批也要经过行业主管部门;国际标准化活动,更要经过各个部门。标准的运行过程中,许多阶段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审批,标准运行效率低下。
  (2) 我国技术标准的研制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不协调
  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我国的技术标准的研制体系没有形成良性发展的协调机制。
  我国现有的标准体制对于市场中的创新体系还不适应。标准研制过程科研投入少,标准本身反映我国自主技术的含量极低。
  (3) 没有将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这使得我国标准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差,造成不能打破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更谈不上通过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去建立国际规则。
  二、确立了战略思想及战略目标
  1. 战略思想
  提高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推进中国的“技术制度”建设。
  2. 战略目标
  (1) 总体目标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的技术标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充分的基础支撑作用,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强有力地支撑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国内贸易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 阶段目标
  初步确立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总体目标”。采取“分段突破、逐步递进”的步骤,即在标准的管理体制、科技含量、市场适应性、国际化以及人们的标准意识等方面“逐步递进”,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采取“分段突破”。
  第一阶段,完成我国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的初步转变;第二阶段,形成新型的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提高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第三阶段,显著提升我国技术标准工作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的地位。
  三、选择了三个战略
  提出了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三个战略,并且明确了“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的战略方针。
  1. 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转型战略
  该战略将要实现我国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的根本转移。它是实现“提高技术标准市场适应性”的首要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将为产出适应于市场的技术标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技术标准和科技研发协调战略
  该战略将使技术标准真正成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桥梁和催化剂。它是实现“提高技术标准市场适应性”的长期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将为技术标准适应市场提升标准本身的科技含量、改变标准的内部环境。该战略将重点解决“标准的竞争力问题”,改变标准本身反映我国自主科技含量低的局面。
  3. 技术标准的国际突破战略
  该战略将要实现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以及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根本转移。它是实现“提高技术标准市场适应性”的引导、带动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技术标准适应国际市场找到突破口。该战略将重点解决“技术标准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问题”。
  三个战略的实施,将带来三方面的结果:体制根本转变、科技与标准紧密结合、国际重点突破。
  四、明确了三大任务
  顺利实现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首先应完成三大任务。
  1. 逐步建立新型的标准体系
  (1)三层次的体系结构
  逐步建立企业标准、协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标准体系。首先确立“协会标准”的合法地位。“行业标准”逐渐转变为协会标准、国家标准,最终过渡成“协会标准”。地方标准逐渐转变为地方技术法规、协会标准、企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最终取消“地方标准”。
  (2)多种文件形式
  国家标准的管理机构除发布“国家标准”外,还发布其他“文件”,如试行标准、技术规范(协议)等。
  (3)自愿性的标准属性
  标准本身不具有强制性,除非被法律、法规所引用;标准使用者自愿选择使用哪一层次的标准。由政府要求使用标准(推荐)转变到自觉使用标准(自愿)。
  2. 构建符合WTO/TBT要求的技术法规体制
  (1) 建立适应法规管理的技术法规管理运行机制,技术法规的制定与发布由法规管理机构负责。
  (2) 建立“技术法规”体系,逐步取消“强制性标准”,最终实现技术法规与标准在形式、内容和程序上的分离。
  (3) 建立“地方技术法规”,地方标准逐渐转变为地方技术法规和其他标准,最终取消“地方标准”。
  3. 建立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紧密结合的机制
  首先从法律上确立技术法规对标准的引用关系;尽快建立健全以标准为基础、以技术法规为强制要求的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及强制性认证制度;取消“企业标准备案”制度,确立企业自我声明准则,建立产品的“标志”(标识)制度;推动自愿性符合性评定制度的建立。
  五、规划了的五大保障措施
  首先,从建立法制环境入手,同时,改革技术标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人才、资金等瓶颈问题;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为:营造技术标准工作的良好的法制、管理、运行环境;有目标地培养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尤其是国际型人才;明确技术标准的各方资金渠道。达到高素质的人才,充足的资金在良好的技术标准环境中运作,产生出适用的技术标准,从而顺利实现技术标准战略。
  1. 建立健全完备的技术标准法规体系
  技术标准工作发展、改革必须依法进行。有必要构建健全完备的技术标准法规体系。
  (1) 核心工作是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要通过标准化领域顶层法律的修订,为未来5-10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 规划、建立法规体系。从顶层对法规体系进行设计,使体系内部达到完善、协调、配套;充实、修改、调整相关的法规规章,保障具体战略的实施以及近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3) 对标准化法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善标准化法规体系的外部环境。以便从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
  2. 构建政府宏观管理的体制,以及规范、透明、高效、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
标准化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转向制定标准化政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工作重点转向组织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以便使具有一定实力的领域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能够实现“重点突破”。
  在“政府宏观管理”的标准运行机制达到规范、透明的前提下,“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才能达到公平、公正,考虑各方利益。高效的运行机制是提高技术标准市场适应性的必备条件之一。
  3.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要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逐渐成为技术标准工作的主力军,从而使得技术标准与市场、与科研紧密结合。
  建立标准化人员培训基地,有目的地对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标准的培训;提高正在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水平;尤其要定向培养技术标准的国际型人才。
  在大专院校开设标准化课程,对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进行标准化的启蒙教育。
  4. 支撑技术标准发展的多方资金筹措措施
  (1) 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支持技术标准的发展
  国家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公益性的工作,首先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国家标准应满足社会、公益的需求。其生产所需的费用主要应由国家支持。在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近期,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如国际突破,国家还应加大资金投入。随着标准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对标准应有稳定的支持,并且与经济的增长保持同步。总之,公共财政的支持应成为国家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
  (2) 建立标准制定、发行、合格评定资金共享的机制
  建立标准发行的新机制,如电子发行、定制发行,以便压缩发行成本;标准定价实行成本核算,用标准发行收益支持标准工作。
  明确合格评定收益中应有“标准使用费用”。因此,合格评定收益中要有一定的比例反馈给标准制定机构。
  因此,应建立标准出版、合格评定收益反馈制度,使这部分经费成为除国家公共财政之外标准经费主要来源之一。
  (3) 向市场筹措资金
利用市场机制作为国家标准化资金来源的补充,建立谁受益、谁出资的资金筹措原则。
  5. 用信息化建设保障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
  (1) 标准管理运行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标准运行的电子化管理,为标准运行机制的公开、透明创造条件;通过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的管理程序。
  (2) 标准服务信息化
在解决标准出版物版权问题的基础上,开发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数据库以及相应软件,使广大标准用户能够非常方便地接受相关服务。

作者:王晶,吴方迪 来源: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03年08月2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