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来自中国的名牌产品正越来越被更多的外国人所关注与接受,甚至进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名企正倾力走进国际“大家庭”,实现他们争做国际品牌的梦想。
一般而言,中国企业总是先在国内市场做大做强后,再进一步进军国际市场,如联想、海尔、华为、TCL等。如果把企业的这种国际化路线称为“顺势”国际化的话,那么近年来,市场上还出现了一批先占领国际市场,而后进入国内市场的中国企业,这种路径往往被称为“逆势”国际化。
从时间上看,2006~2015年,将是中国品牌实现真正国际化的关键阶段,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对此,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中国的世界名牌确实还不能与世界名牌相媲美,形成世界著名品牌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有200多个门类的产品销量居世界第一。这也说明,这些行业中的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还有很大的运作空间,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品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希望能缩短追赶的时间。”
截至目前,尽管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向国际化转型的方式还处在探索阶段,但他们的大胆尝试,的确为后来者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考。
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建立了生产基地。这种安营扎寨式的模式较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既提高了销售,也回避了关税。但挑战是成本较高;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使其一跃跨入世界500强行列,并获得了IBM在国际上成熟的团队和销售渠道。这种借船出海模式的成功,将取决于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国际化团队的整合能力;华为注重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并以此形成自主品牌优势,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一种技术导向方式;中兴通讯的国际化开拓,是先攻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通信制造业欠发达的国家市场,再逐渐挺进,尽管速度有限,但步步为赢;同仁堂自1993年起以参股的形式在中国香港建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之后每年都以平稳的速度向境外发展,如今已在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0家分店。
为了迈好自主品牌国际化的第一步,国内企业在“洋名”的定位上也下足了工夫。海信的英文标志是“Hisense”,联想取名“lenovo”,中国联通则以“China Unicom”为品牌标志,就连中国的老字号们近日来也从社会上广集英文译名。
日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并购等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项巨大挑战就是跨区域的文化融合问题。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地域文化,这一差异在跨国并购中越发明显。如何赢得当地政府、商界和公众认同,如何熟悉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和东道国法律,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都是中国企业要迈的坎儿。更重要的是,要使被收购方的员工能够认同乃至推崇收购方的核心价值观,心悦诚服地为之共同奋斗,就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收购后企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
海尔、联想与TCL在国内20多年的发展积累,使企业内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内外部有效性,并使3家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定位居于高端区域。但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当地地域文化的冲突还十分明显,因而,要想融入国际市场,文化需先行。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中,从一开始,就要建立起适应国际发展潮流的企业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