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红眼圈,八月十五挨枣杆”。笔者日前在河北省沧州市崔尔庄红枣交易市场,见到的是一片热闹景象:一辆辆满载着青红枣的货车,源源不断地运往枣蜜饯生产加工企业。作为沧州重要的区域性特色产业的枣蜜饯加工也进入生产、加工的旺季。“我投资40余万元按准入标准已建成新厂房,设备也到位了,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帮我申办QS食品生产许可证。”对自己的新企业,沧县崔尔庄一枣蜜饯食品厂负责人心中充满了希望。
沧州是著名的金丝小枣之乡,以红枣为主要原料的枣蜜饯加工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全市枣蜜饯生产加工企业近300家,主要分布于沧县、献县、泊头、河间等乡镇,沧县崔尔庄、杜林一带是主产区,生产加工企业占到一半以上。但个别企业存在无证生产、伪造冒用厂名厂址、滥用添加物质等问题。2005年,枣蜜饯被列入市场准入产品,沧州仅有1家获证企业,其他企业多以小作坊形式存在,厂房简陋、工艺落后、管理混乱。因此,枣蜜饯产业整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监管的重要部门,2006年,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强化责任,重心下移,打扶结合,规范发展16字方针为宗旨,把沧县枣蜜饯产业作为区域行食品整治重点。为了让企业了解QS制度,从而积极申报,该局进行了大量宣传,多次组织企业负责人外出观摩,并派出专门技术人员对枣蜜饯加工企业改造进行全程指导。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召开枣制品专项整顿大会,组织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及沧县蜜饯无证生产专项整治等活动。出动执法车辆82车次,执法人员346人次,检查生产蜜饯企业、作坊290家,责令停产51家,取缔小作坊46家,查封无证产品1.12万公斤。通过治理,不少企业提高了办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原有的基础设施、生产环境、工艺布局等进行了改造,产品获证企业也由过去的1家增至54家。
为防止违法现象反弹,该局积极探索监管模式,将监管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好政府负总责的作用,经与县(市、区)政府多次沟通,确定了乡镇政府分片负责,部门指导配合的工作模式,成立县、乡(镇)两级政府领导组织,明确责任、目标和方法措施。同时,协调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市政府分别与辖区内20个县(市、区)签订了《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主管部门对当地食品质量安全负总责的监管责任,全面推行层级监管责任制。
打击治理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但不是目的。针对在检查、整治中发现的问题,今年,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将帮扶引导作为从根本上推进市场准入的重点。组织专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监管人员和蜜饯生产企业共同参与起草了《沧州市枣蜜饯企业生产指导规范》,发放到每个企业,并深入企业进行培训,帮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120多项,修订质量标准33个。同时,指导企业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立试验室60多个,培训检验技术人员120余人,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枣蜜饯产业的基础设施、生产环境和加工工艺,为提高枣加工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提供了可靠保证。
通过整治和帮扶,这一行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可喜态势。目前,沧州市枣蜜饯生产加工获证企业已达170多家,出现了一批厂容厂貌更新、生产布局合理、产品质量可靠的企业,使用非食品原料、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生产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获证企业的产品以质量提升、工艺独特、色纯味美等特点,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其中金鑫食品有限公司、枣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巨龙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的产品打入沃尔玛国际连锁超市,远销韩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