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召回制为汽车质量再把一道关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汽车召回制度在我国实施已近三年。在这三年当中,汽车厂商从最初的回避到现在主动实施召回,多数企业已将召回作为对消费者负责、表现企业诚信度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汽车厂商、消费者对待召回的态度正逐步走向成熟——

  汽车召回逐渐走向成熟

   所谓汽车召回,就是投放市场的汽车,发现由于设计或制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尽管符合有关的法规、标准,但有可能导致安全及环保问题,则厂家必须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该产品存在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改善措施等,提出召回申请,经批准后对在用车辆进行改造,以消除相关隐患。

   2004年3月15日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发布之后,改变了汽车巨头在国外召回而对国内汽车置之不理的现状。一次召回的发生,汽车厂商动辄需要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而此前由于我国一直没有召回的法规出台,汽车召回无法可依,故而被汽车企业作为不在国内召回的借口。由此引发的消费纠纷一起连一起,最著名的当数日本三菱帕杰罗的刹车油管漏油导致的刹车失灵事故等。

  召回令一经颁布,就受到国内汽车企业的高度重视,距离正式实施(2004年10月1日)还有半年时间,就有国内汽车企业拿出了实际行动。2004年6月 10日,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由于燃油箱隔热装置间隙问题,该公司决定召回部分马自达6轿车,共计38000辆。仅仅一个星期之后,6月18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免费检修或更换燃油箱的市场措施报告,涉及到03款雅阁70240辆。紧跟着,9月8日,长安铃木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召回申请,被召回的奥拓轿车达157480辆。

  根据中国汽车召回网的统计,2006年全年共发布40起召回公告,发布的召回公告每月超过3起。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共有22家汽车制造厂主动召回,召回汽车283536辆。而今年3月到6月,已有6次召回。

  可以说,召回的实施对保护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督促汽车厂家提高质量水平、促进全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对汽车厂商而言,将促使他们更加仔细地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召回期待深入“关键部位”


   从2004年以来实施的多起召回来看,有一些是确实解决了汽车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厂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无论从召回质量还是召回次数上,我国汽车召回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尤其是汽车厂家应该对召回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

  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已通过出台法律、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来强制实行汽车召回制度。经过多年实践,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形成了成熟的管理制度。

  仔细研究一下我国这些年的召回公告,就会发现,召回行动基本是国外汽车厂商居多。记者从中国汽车召回网公布的信息得知,从2004年6月18日到2006 年10月18日,一共实施了76次召回。在76起召回行动中,有54起是国外汽车厂商全球召回行动的一部分,国内汽车厂商的召回行动只有22次,不到全部召回的1/3。

  2003年,美国召回的汽车总量高达1950万辆,比当年卖出去的汽车总量还多250万辆。2004年共召回了3060多万辆,当年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4亿辆,一年中召回数量占保有量的14%。而目前我国一年召回的数量只占保有量的不到0.5%。

  在我国,在汽车召回工作上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还存在一定问题。纵观国产车召回申请所调换的部件,大多不具备较高价值,比如换点火开关、绝缘材料等等;甚至还出现过召回的零部件成本不到1元,和一次召回不到10辆车的现象。但是遇到真正需要召回的汽车时,厂家的态度往往又暧昧不明,甚至不了了之。

  国外汽车厂商屡屡因为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召回;国内汽车厂商的召回却很少涉及安全方面,难道是国内造的车比国外知名汽车厂商的质量还过硬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汽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产品,或设计缺陷或工艺问题,即便是以高质量水准而闻名的品牌,也很难保证不出这样或那样的质量缺陷。当然,出现质量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对质量缺陷的坦诚和勇气。

  厂家别再“暗度陈仓”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制造商应当向主管部门报告其汽车产品存在的缺陷;不得以不当方式处理其汽车产品缺陷。”国家质检总局有关人士曾经明确强调,“不当方式”就是指汽车制造商不得以宣称“优惠服务”等其他方式解决产品缺陷,必须按照召回法规的规定,严格按程序进行召回。

  汽车企业要想有长足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诚实面对消费者,真正地对消费者负起责任。个别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对汽车的缺陷遮遮掩掩,获得一时的细小利益。然而,一旦被消费者戳穿 “西洋镜”,那就意味着这个企业将被消费者抛弃,被市场抛弃,这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将是灾难性的。

  虽然目前消费者和厂商之间依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事实,但随着媒体和消费者对汽车群发性故障的关注日渐增强,随着媒体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缺陷汽车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在逐渐被扭转。厂家隐瞒缺陷所要承受的“社会与诚信风险”会越来越大。

当然,对于工业时代的产品而言,没有人能确保完美,关于汽车召回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应该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而对于企业而言,召回则是把握产品质量的一道具备很强积极意义的关口。
作者:张震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