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的分类审价给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现在我们经常进口的一些货物,很多在到港前就已经审定了完税价格,另外,我们申报的大多数商品都采用简易审价程序,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节约了通关成本。”在谈到黄岛海关近期实行的“分类审价”措施时,大连忠进报关行报关员石磊这样说。
审价一直是制约通关效率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从今年4月起,黄岛海关开始实行“分类审价”管理,根据纳税义务人的类别、纳税额、进出口货物的定价方式等要素进行分类,实施不同审价模式,将海关审价工作由“平均审价”转变为“重点审价”,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据统计,黄岛海关实施分类审价制度管理4个月来,共计审价补税1544宗,审价补税额1.12亿元,审价补税宗数同比减少15.5%,但审价补税额却同比增长133%,审价补税效能大幅提高。
“分类审价”是指海关基于风险管理理念,按照进口企业诚信度、进口商品的低瞒报价格风险大小等因素将业务现场的审价对象分成3种模式,分别适用不同的审价方式,包括:一是将原油、燃料油、铁矿砂等口岸长期频繁进口、纳税额较大的商品纳入合同备案管理制,在货物抵港前即对货物申报的成交价格进行审核,将审价环节前推;二是将在通关环节能够确定价格的进口货物纳入通关即时审价;三是对在通关环节无法确定货物价格、或存在风险点但通关环节没有确切证据支持的,海关暂时接受其申报价格,将风险信息进行登记管理,通关后再对商品、贸易实际、价格资料、企业诚信度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根据进口数量、申报价格与价格行情的差幅、涉税额度等指标进行风险判定。这样一来,一方面改变了以往海关审价集中在通关环节,迫于通关压力无法深入开展的局面,扩展了海关审价的时空范围,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通关速度,降低了通关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