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企业标准战略:OBM企业发展的核心工程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引言

  中国的和平崛起,用中国市场换国外先进技术的思路、制造大国优势的思路、政府主导的思路和企业单干的思路都存在致命的缺陷,都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中国必须通过标准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本文旨在唤起广大企业界有识之士逐步构建企业标准战略,寻求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前段时间,佛山市市长陈云贤博士提出了经典的企业发展五步战略(即:打基础、创名牌、争专利、写标准、OBM)的论述,他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和地区行政长官的高度总结回顾了珠三角地区企业发展的历程。陈博士十分关注标准化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标准化工作者,本人对陈博士的论述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思考和剖析,觉得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企业标准化工作。

  谈起企业标准化工作很多人并不陌生,而结合以上工业及企业的发展历程来讲,还是很少有人提及或论述,在此本人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郭元强博士提出的“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实施标准战略提供坚强保障”的新思维为导向,以标准化为主线,以珠三角地区企业发展为轨迹,将企业发展“五步战略”具体分解为企业发展“八化战术”,即传统产业专业化,专业技术创新化,创新技术核心化,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标准技术全球化,全球技术品牌化,品牌技术贴牌化。

  一、传统产业专业化

  所谓的传统产业大部分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靠政府的引导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起来形成专业化,形成产业链,在这个阶段相当一部分企业靠“中央优惠政策、港澳产业转移、三来一补、来料加工及OEM”发展起来。在传统产业专业化的过程中,企业标准化工作集中体现在:企业要了解市场准入条件,贯彻执行国家的标准质量法律法规;跟踪、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标准、技术法规、强制认证制度、生产许可条件、环保要求、安全要求及消费标识标签要求等。在整个专业化及产业链形成后,依托市场的作用,企业所有的生产成本降至了最低,效率提升至最高,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互提高,同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这就使得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国家产品标准及其他要求成为可能,这个时期满足标准要求其实就是满足国家对产品质量的最低要求,此时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本土分销、企业规模、政策与价格优势。这种以行政的力量,以地区性“统一化”的标准化形式分工、管理、规划及组织,组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专业地区化模式,即是我们现在所提及的诸如专业镇、产业集聚区等。这种专业优势及产业链优势,创造了区域发展优势,这是珠三角地区乃至中国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起来的奥秘所在,这也是发达国家很难做到的事情。专业化及产业链带来的产业优势是明显的:如顺德伦教是木工机械专业镇,龙江是家具材料及生产专业镇,容桂是涂料化工主要生产镇,乐从是家具销售镇,这就构成了完整的家具生产销售产业链,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占据着生产、制造中间产业链条和本土分销、营销高端产业链条。

  二、专业技术创新化

  这个阶段是企业向ODM过渡的关键阶段,专业化和产业链趋向成熟后,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同质化”,这种以“简化”和“统一化”的标准化形式组织起来的企业,生产车间类似,产品大同小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如何实现向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转变是企业寻求提升的重要环节,创新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否则也是死路一条在新是企业的灵魂,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为了获得长期发展,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这个时期企业之间的博奕主要在创新能力,创新包含多层面的,如企业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尤其是企业的专业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笔者认为:专业技术创新也包括多环节的,如生产流程创新、零配件的优化、产品质量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管理等创新形式。

  纵观国际上知名企业的创新结果,其实与标准化形式的创新有着千丝百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技术创新的结果通常表现为“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等标准化形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优化组合及再造。如:美国人惠特尼.E对来复枪采用了“通用化”,实现了互换性,从而大大提升了效率,这是著名的零配件创新案例。计算机的研制从大到小的演化过程就是标准化的高级表现形式“系列化”向“模块化”的创新过程。

  因此说创新的结果是以标准化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存在的,它是企业标准战略的重要内容。

  三、创新技术核心化

  当今时代,国际上小到一个知名的企业,大到一个地区或国家,无一例外的都在寻求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又主要来源于创新技术的积累,即:创新技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创新技术到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维系全球地位的基础保障。包括如何将国际上的优秀的管理技术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如:ISO 9001、ISO 14001、ISO/IEC 17020、ISO/IEC 17025、卓越绩效模式等管理体系。世界上优秀的企业通过创新技术,改进标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保障机制达到一种自我提升,与时俱进的发展目的,这也是规律,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核心技术配方上百年没有变,上百年没有泄露,其全球配送技术、保质保量系统等标准化程度非常高,这源于标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麦当劳、肯德基的全球连锁技术离不开标准体系;沃尔玛的全球采购、分销、配送技术系统同样也离不开标准体系作保证。

  另外,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还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依托,吸收营养,取其精华,培育富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在重视传统文化、政治文化的同时,兼容并举,认真研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为我所用,认真研究国内外政策、法规、标准及风俗习惯,培育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珠三角地区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向所在,这也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方向。

  四、核心技术专利化

  这个时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ODM的阶段。核心技术不专利化,很容易被别人模仿、抄袭,很难形成专有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申请专利是保护“私权利”的最好手段,核心技术专利化就是实现技术私有化。无论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对专利技术的保护均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企业应该关注专利申请工作。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不重视核心技术的合法保护,不重视专利工作,不重视技术包装,使得本有的优势逐步弱化或丧失,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公司收购国内品牌企业看的不仅是市场、分销,主要还是人才和技术,他们研究中国政策,他们采取长期的战略,他们利用中国人的智慧在中国申请专利,再通过价格战、专利战、标准战,达到击跨中国企业,控制中国市场的目的,这是中国企业的危机之所在。

  其实从近几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掌握专利、标准、研发和设计等核心链条上的关键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目前中国企业占据制造与组装、中国市场的分销,这只是暂时的格局,中国企业必须不失时机地谋求抢占“标准、专利技术、研发和设计”的产业链高端地位,中国企业的劣势就在于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方面。因此有远见的企业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制造”是中国企业的制造,我们不仅要掌握哑铃模型的中间环节,还应该抢占研发、专利、标准及营销、分销两个产业链的高端,努力;站在产业的制高点上,争取话语权。否则若干年后“中国制造”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中国制造,那种跨国企业直接在中国投资建厂,所有环节都试图将中国竞争对手排斥在外的做法其实也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高度关注。

  五、专利技术标准化

  对企业而言,企业要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企业家首先要有主导标准的意识,主导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起草,争取标准话语权,将自己的技术上升为标准,这通常就意味着企业已经站在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是引导产业的象征,代表了这个行业的最高水平,是企业永久和最好的广告,是竞标和销售的最好保证书。其次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专利技术融入到标准中,这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升华所在,也是企业获取知名品牌、寻求长期发展的战略。专利影响一个产品或企业,标准影响一个产业。企业通过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搭上“标准”的便车,技术拥有者成功地将自己的“私权利”包装到“公权利”中,再通过“公权利”的力量将自己的“私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和延伸,从而占有市场,这种通过打包的方式将专利技术融入到标准中,标准就成了一个专利池,一方面,采用标准就必须对其中的专利技术付费,这是标准的产权效应。另一方面,采用一个标准就必须采用标准涉及的全部专利,这是标准的捆绑效应,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就是通过这种手段实现其全球扩张的。
  
  那么“专利和标准化”如何结合?笔者认为: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1)专利有很多种,只有当专利对社会有贡献,并形成实用技术,通过标准化、进行产业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2)通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专利技术可以转变成技术标准:首先,专利技术具备独创性;其次,专利技术具备先进性;另外,专利技术具有差异性或特殊性。

  综上所述,专利技术标准化是企业快速成长的通道,是企业标准战略的核心内容。

  六、标准技术全球化

  标准技术全球化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企业实施标准战略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这也是知名企业向国际化跨越的必经之路。加入WTO以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措施主要来源于标准技术,发达国家与跨国企业通过国家标准战略、企业标准战略、国际标准组织,将专利技术与标准体系揉合在一起,将公共利益和私有利益毫不含糊地偏向私有利益,甚至是不惜损害公共利益,提高准入技术门槛,通过制订全球性的标准阻挡弱势国家与企业的产品,占有弱势国家市场,弱势国家与企业只能遵守其制订的规则,这样发达国家与跨国公司就达到了通过标准将自己的技术推向全球,通过标准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全球,再通过标准收取弱势国家或企业的高额专利费等,获取垄断地位,这是国际上发达国家及知名企业一贯的作法。我国国家WAPI无线网络标准无限期的搁置、TD-SCDMA国际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受到的种种非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随着标准由简单标准时期向复杂标准时期过渡,产品技术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甚至涉及到成千上万的专利技术,以及WTO/TBT协议的约束,单个国家越来越难以将自己的标准直接变为全球性标准,单个企业或少数企业越来越难单方面决定产业的发展,全球化时代面临着新的格局,那就是标准如何在垄断与竞争中保持均衡发展,如何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中保持均衡发展,笔者认为这就是“标准的和谐世界”的来临。

  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地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熟悉国际标准化规则,尤其积极参与全球标准的制订,打造国际影响,通过消除标准规则的垄断,改善生存空间。2005年12月18日,由联想、TCL、长城、长虹、创维、海信、康佳、中和威8家行业龙头组建的“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正式成立,这为探索我国标准体制的创新,保护核心技术,保护民族品牌及产品全球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外,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有博大精深的传统管理文化,难道我们的管理之道就没有成为国际标准的机会吗,笔者认为,这也是我们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及质量管理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七、全球技术品牌化

  企业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标准战略的实施目标。那么企业要成为OBM,需要什么?笔者认为知名企业必须拥有全球先进的技术。全球先进的技术是什么?笔者认为:首先,前面已经提到,按照产业链的分布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的技术:标准、研发、专利、设计技术;制造加工技术;采购、营销、分销技术。按照经济学界对这三个环节的社会贡献率分析:属于典型的哑铃结构,即标准、设计、专利、研发技术和采购、营销、分销技术是哑铃的两个高端,这两端企业获益最大、利润最大,贡献最大,而中间环节是加工制造链条,利润最低,效益最低。从目前国际知名企业的打造品牌的过程分析,要成为OBM就必须拥有至少包括哑铃结构的一个高端以上的产业链条,仅有中间加工制造技术很难形成自主知名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另外,企业必须建立以标准化为基础,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补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这是维系品牌的基础保证。说到底品牌的形成就是这四种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本文将全球技术归结为上述的四种技术。

  在我国评价名牌的过程中,《中国名牌评价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市场评价、质量评价、效益评价、发展评价等。国际上评价品牌也是有一个标准的,就是102030评价战略,即品牌价值必须超过10亿美金,海外市场销售额占所有销售额的20%以上,海外市场获得利润占利润总额的30%以上,最后这一步是企业最难实现的。这些指标实际上就是企业四种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

  八、品牌技术贴牌化

  品牌技术贴牌化是企业标准战略的主要结果之一,从内涵上品牌技术集中表现在“组织模块化”上。“组织模块化”是企业标准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标准化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了解国际上知名企业在进入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或区域时,首先是研究这个区域的风土民情、政治文化、法规政策等,再通过完善的标准化管理手段进厅“模块化”管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笔者认为“组织模块化”通常有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建厂,这种基本是复制版;一种是以OBM身份委托加工、贴牌生产;第一种类型是跨国公司直接管理的模块化管理,第二种类型是跨国公司寻找合格的制造供应商(即OEM),并委托国际上知名的处于第三方地位的标准化服务机构,进行“模块化”管理下的贴牌生产。通常情况下,标准化机构按照OBM的技术要求,将标准、验货、检验、认证等内容统筹,实现总体的质量把关,对OBM负责,确保OBM的品牌、产品质量及满足销售国的要求,这是国外标准化服务机构发展壮大的原始驱动力,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标准化技术机构做大做强的奥秘所在。据了解,某标准化公司一年从中国赚了10个亿就是这种业务,其实欧盟指令通常也是标准化服务机构凭借其公平、公正的角色为OBM企业争取标准话语权,实现其共同利益的提升版。这也为我国OBM企业与标准化服务机构共同发展提供了思路。

  朱兰博士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对中国企业而言,我认为21世纪不仅是质量的世纪,也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国标准化的世纪。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积累了一定的本土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制造优势、技术实力,这是中国企业标准战略的基础,中国企业应牢牢抓住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联盟为基础,以提高研发能力争取专利为支点,以政府支持为后盾,以标准中介机构为依托,参与全球标准制定,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光明前途已经来临。希望本文能给立志于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家一点启示。

   (作者单位:广东顺德市标准与编码所)

作者:刘杰 来源:《中国标准化》月刊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