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企业“软肋”何在?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中日制造的抗衡

前不久,日本著名的财经媒体日经BP社的一篇题为《战胜“中国制造”的五张王牌》的长篇连载,成为连日来浏览量最大的文章。文章中列举了“日本制造”能与“中国制造”相抗衡的五大王牌———高质量品牌实力、专利技术、设计改进能力、设备实力和应变能力。每一张王牌都有一个相应的成功企业作为例子,挑战有关“日本制造已经失去竞争力”的悲观断言,提出中国这个对手并不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日本制造”的大举进入,“欧洲造”和“美国造”企业也竞相登陆,不仅正在将其生产基地移师中国,而且正争相来中国建立研发基地,完善其研发体制,在抢夺廉价劳动力的同时抢夺中国优秀的技术人员。由此,中国企业当居安思危,“中国制造”必须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突破重围,树立品牌,而质量管理是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软肋之一。

从图形与文字看管理差异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重文轻理的社会,缺乏对科学文化的应有重视,反映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往往表现为长于定性分析弱于定量研究,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

仔细观察中日企业的报告,会发现两者存在巨大差别,日方企业使用大量的数据、表格和图形描述实施;中方企业使用大段的、黑压压的文字描述事实,传递的信息量不大,而且,定性描述太多,传达的信息不够精确。

目前来看,企业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管理阶段试图跳过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直接跨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但中国绝大部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依然徘徊在传统的质量管理阶段。所以“跨越”非常困难。对比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经验,中国企业要学习的是,符合自己企业文化的、适合自己的质量管理方法。

争取更多“发言权”

近20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采用国际标准,已成为全球普遍的发展趋势。1980年生效实施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GATT/TBT)(又称标准守则),更促使标准趋同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实现标准趋同,将是21世纪一种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积极采用,并被人们称为“ISO9000”现象。

据统计,ISO9000族标准目前已被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化为本国标准。ISO9000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国际标准化活动已从名词术语、试验方法及产品质量三大传统领域,迈向了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与认证。将本国标准制定成国际标准,或者是将本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协会标准推向世界并为各国所公认,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先声夺人。

据统计,在全世界的1.6万项国际标准中,99.8%是由国外机构制定的,中国参与制定的不足千分之二。我国现有国家标准19278项,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仅占43.5%。“中国标准”所处的位置相当尴尬。据统计,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技术壁垒,每年由此造成的出口直接和潜在经济损失约500亿美元。

幸好国内企业和政府都意识到标准这个关键问题,在继TD-CDMA成为中国标准之后,包括Linux、数码相机、闪联、AVS、RFID、碟机等行业都先后由信息产业部或相关机构牵头制定了中国标准。

中国标准的制定并不是要设定技术或者贸易上的壁垒,而是本土企业开始寻求话语权的体现。而如全国质量奖这样的评选,更是将质量管理的全球标准中国化,以更适宜中国企业进行比较和提高。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0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