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到现在,张炳荣已参与制定了20多项客车标准。被尊称为“老专家”的他,进入客车行业时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如今已满头银发。中国客车工业虽已走过50载,却正当壮年。
中国客车工业迎来50华诞的同时,客车标准化工作也历经20多年发展。“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期,我国客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采用货车底盘,对客车的要求集中在装配方面。”张炳荣说。
1977年,当时的中央领导李先念同志针对一起客车事故作出批示,促成全国范围的客车质量大检查,也为客车标准化工作埋下伏笔。中国公路车辆机械总公司顾问孟宪欣回忆说,1978年,交通部在广东佛山组织召开“提高长途客车质量经验交流会”指出,客车质量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客车使用寿命,甚至危及旅客人身安全。会议要求客车生产企业采取措施,实现“下料样板化、成型模具化、组装胎膜化、操作机械化”。这次会议首次把制定长途客车系列标准的工作提上日程,为日后的客车标准化开辟了道路。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客车标准化工作的起步阶段。“1984年,交通部发布《公路客车技术条件》等5项标准,城建部也参照制定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的相应标准。这些标准,第一次对产品的参数与性能有了要求。”张炳荣对记者说。
已退休多年的柏懋秋,当时任交通部标准计量研究所副所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度过了从1980年~1990年的10年时间,见证了600多项汽车标准的诞生。
柏懋秋告诉记者:“当时,客车按照使用类型,分别由不同政府部门归口管理,客车生产企业也分属不同系统。城市客车归城建系统,长途客车归交通系统,单位用车、旅游车则归机械系统。到1986年,各相关部委都拥有了自己的客车标准,即部颁标准,并开始对客车发放生产许可证。有些企业生产的客车类型比较多,每年都要忙于各大部委的行业检验,一年至少8次。这些标准其实大同小异,却不得不走这个程序。”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搞标准化工作的同志坐不住了,柏懋秋也是其中之一。“我和机械部、汽车工业总公司的一些同志聊到此事,都认为它造成管理重复,使客车制造厂家疲于应付。1986年,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支持下,由机械、交通、城建等部委组成客车标准联合工作组,决定制定统一的客车标准。”
工作组首先收集相关部颁标准,把不完善的体系整合起来,并统一成国家标准。然后,把有特殊要求的单独提出来,借鉴国外的工艺技术标准,提升国家标准。这次共制定了50项客车标准,柏懋秋所在的交通部负责其中的22项。“一开始也有阻力,我们就分头去做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只有大家取得共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才能畅通无阻。”柏懋秋说,“好在标准的制定,取得了让企业、部门、国家都满意的结果。”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管理到统一有序的过程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客车标准化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工作重点逐渐从具体参数及工艺手段转移到车辆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即将实施的《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 13094-2007)及交通部颁布的《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就是其中的代表。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构成的标准体系。“先进的技术标准对产品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张炳荣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