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以来,几家大品牌相继遇到了些麻烦,先是亨氏,接着又是宝洁,引起消费者广泛关注,据了解,惹来麻烦的产品在销售上受到了影响。尽管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誉产生了怀疑,但是在购买一些产品时,消费者还是青睐名牌产品。凭什么大品牌就这么牛气?
近日,《北京科技报》推出了“品牌影响生活大型调查报告”,再次证明了品牌的影响力。报告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通过3个方面展现了“品牌对生活的影响”。调查者进行了仔细的问卷调查,从统计数据中得出结论:品牌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
品牌观念深入人心
39%的被访者认为好品牌的影响不仅仅在消费方面,还有可能会影响其生活哲学。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品牌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的文化理念。另有16%的被访者认为品牌会影响其消费观念。55%的人认为品牌非常重要。32%的被访者认为一般重要。7%的被访者认为不太重要。
调查还显示,21%的被访者常与人分享家用电器方面的品牌。15%的被访者常与人分享食品、饮料方面的品牌。14%的被访者常与人分享电脑方面的品牌。常与人分享手机和日用百货方面品牌的被访者同为12%。常与人分享服装鞋帽和音像制品方面品牌的被访者同为10%。另有6%的被访者常与人分享化妆品方面的品牌。
34%的被访者认为家电产品的挑选最能体现消费者的眼光。其次,是认为服装品牌的挑选,然后就是饮食品牌与汽车品牌,还有10%的被访者选择了化妆品品牌。在选择国产品牌还是进口品牌问题上,消费者首先考虑售后服务,其次才是价格因素。
当然,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品牌本身的重视和依赖程度也有差异。有的人重视品牌,愿到专卖店购买;有人强调实惠,喜欢到大卖场货比三家;有人容易形成品牌忠诚;有人常常发生品牌转换。此外,不同类别的产品对消费者生活的意义有所差别,因而消费者做相关购买时的风险知觉也有高低,这也影响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态度。
喜欢名牌追根寻源
心理学家王詠认为,品牌不仅仅是以其外在的名称、标志等成为识别线索。不同的品牌各自的特定内涵决定了它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们在现代社会高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情境中,能否进入消费者头脑中的待选品清单或者更进一步成为首选。
王詠说,品牌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这种需要既是商家的需要,也是买者的需要。古代的制造者,为了区别其他同类产品,将自己货物做上记号以示区分,进而逐渐演化为现在所谓的品牌。到了19世纪60年代,产品品牌化空前繁荣起来。当前的品牌发展,与现代的物品相对丰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对品牌的倚重与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名牌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价格,但一般情形下质量和相关服务较好,令人放心。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缺乏在商场中精挑细选的时间,购买名牌产品不仅可体现品位,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等。
经济学家夏业良认为,年轻人对品牌不够冷静。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效益最大化。一个乞丐的个人效益最大化就是吃饱饭,而那些身份地位很高的人们,进出五星级饭店,在环境幽雅的地方消费,购买名牌产品,则是他们个人效益的最大化。
好的品牌是信誉的保证。品牌对于个人的意义,首先在于认知度,可以通过品牌确认质量。好的品牌是信誉的保证,其次是给人们带来荣誉。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精神层面的追求会随之提高。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效益最大化。因为经济实力不同,所以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
夏业良认为,国内外品牌差距在缩小,现代人对待品牌更理性。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方面确实不如发达国家,但是不能盲目迷信发达国家的品牌产品。其实现在国内的很多产品都已远销至世界各地,而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早已是遥遥领先了。
与过去相比,现代人对于品牌的态度已经相当理性化。由过去的一味崇拜品牌,到现在的可以分析比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依赖国内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品牌多样化,人们可选择的余地变大,不必再拘泥于一两种品牌。
社会学家周孝正提出了国内品牌保护机制不完善,一些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等存在的问题。
周孝正认为不论做任何事,都可归结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只有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提升,才能将品牌树立起来,不会坐吃山空,而是长时期地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令物质不断丰富。人们无法知道商品的性能价格比,也不能了解不同厂家的同类商品到底有何不同。因此,质量过关又价钱公道的产品,便成为大家的首选。像国内的同仁堂、全聚德等百年老字号,国外的可口可乐等品牌,在发展时期积累的信誉,令其立于世界竞争的不败之林。他们现在的无形资产,早已超过他们的有形资产。当消费者在市场上看到众多不甚了解的商品时,只有选择品牌,才是最安心的。
国内外对待品牌的态度是一致的。但因为我们的品牌意识不强,因此我国有些商标被国外抢先注册,造成很多损失。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对保护自己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经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法律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