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和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的漯河市,近年来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食品生产“第一车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企业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高树目标,确立发展思路。按照选准一个产品、制订一套标准、建立一批基地、争创一个品牌、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总体要求,漯河市组织制定了创建规划,发布了40项以上农业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建立完善了多种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示范项目60个;优质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5%以上;帮助和引导20家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培育出10个以上名优农产品,初步建成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突出重点,实施两大战略。一是示范带动战略。两年来先后培育、完善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52个,其中龙云无公害蔬菜、北徐生猪养殖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3个、胡桥林木、万春园林等省级示范项目17个、临颍优质烟叶、舞阳食用菌等市级示范项目32个,建成南街村小麦、天翼油桃等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190个。同时,在全市筛选确定临颍县固厢乡等12个乡镇为全市示范乡(镇)试点单位,积极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农企互动战略。瞄准双汇产业化工程、龙云工程、优质粮食工程,采取基地+标准+农户、龙头+标准+基地+市场、协会+标准+农户+市场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区域化种植、高效化养殖、标准化升值。两年来共培育、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5家,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580个,带动农民34.5万人。
提供保障,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合力推进机制。漯河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及各县(区)长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建立完善了小麦、玉米、林业、养殖、蔬菜、水产6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专业引导、农企参与、千家万户响应的合力推进工作格局,并健全了县、乡、村领导小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组织体系。二是目标管理机制。把创建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区和有关涉农部门全年目标考核体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实行台账工作法,一月一督导、一季一讲评,确保了创建活动扎实有序的开展。三是人才保障机制。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通过聘请专家教授授课及其他多种形式培养乡土实用技术人员,为全市储备农业标准化专业人才2.5万人,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实用的科技队伍。
扎实推进,完善工作体系。一是完善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体系。两年来共整理、制定及推广各类农业地方标准218项,其中国家标准56项、行业标准86项、河南地方标准30项,制定漯河市农业地方标准46项;编写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畜禽养殖技术规程》等农业标准化丛书,共向全市农民发放了16万份技术宣传资料。二是完善了农业标准化检测体系。两年来共帮助4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综合标准化体系,对农药、种子、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进行整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三是完善了农业标准化评价体系。通过实施质量认证标准和农产品评价标准,建立了疫病防治、药残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完善了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先后设立了基层信息服务网点54个,利用3·15、质量月、世界标准日等重大活动,联合开展送信息、送标准、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46场,培训人员达1.2万人。
漯河市质监局推进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去年10月,国家标准委组织专家组莅临漯河专题调研创建工作时,一致评价,漯河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全国走出了新路子,创出了新经验,值得推广。今年5月底,河南省标准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漯河市的典型经验在会上进行了推广。
(作者为河南漯河市质量技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