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消协联合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消协对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品牌节能灯产品进行测试和比较,结果显示,多数样本的实测功率值低于标称值。消费者评价市场销售的许多品牌节能灯产品“节电不节钱”,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所谓的“节能灯”光通维持率低,寿命短,更换频繁。若考虑到这些“节能”产品比一般产品售价都要高出许多倍,称其伪节能并不为过。
如果说这些仅仅因节能技术不过关导致“节电不节钱”的节能产品已经打击了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的信心,那么,市场上存在的那些打着节能旗号,实际上并无任何节能技术而只是炒作节能概念忽悠消费者的伪节能产品,则无疑会给本来并不乐观的节能产品市场制造更多的混乱。以前总有人说,中国节能产品叫好不叫座、市场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消费者节能意识不强,缺乏购买节能产品的意愿,现在看来,这虽然是一个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也是一个结果。而一旦消费者对节能产品市场不信任这一点成为一个结果时,它比作为原因更消极,更令人不安。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当下的节能产品市场,清除伪节能产品这些害群之马,让有说服力的、真正的节能产品占领市场,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比起空喊开发节能新技术的口号、盲目地增加节能技术投入等行为,更应被视为当务之急,更要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伪节能产品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一度惑市,最根本的原因无非一个“利”字。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政策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20%。按照节能3亿吨标准煤计算,再结合国际经验类比,可实施的节能潜力市场有4500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对节能产品生产厂家来说,其吸引力可想而知。然而,面对市场诱惑,投机者也会蜂拥而至,伪节能产品进入市场几乎无可避免。同时,一些地方在面对节能压力的情况下会在节能技术开发和节能产品市场等方面放宽政策,使得一些不法生产商有了可乘之机。再加上大多数消费者缺乏节能知识和对节能产品的辨识能力,也使得伪节能产品有了生存的空间。当然,伪节能产品惑市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节能产品基于节能技术而形成的较高的市场价格。
找到了伪节能产品存在的原因,规范节能产品市场就有了抓手。事实上,在节能产品市场管理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2004年8月出台《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至今,我国共发布了22项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这些能源效率标识作为强制性市场准入门槛,发挥了重要规范作用。然而,对于我国节能产品市场而言,这些强制性标准的覆盖率还很低,而且门槛也显得不够高。比如,部分黑色家电和一些小家电的能效标识管理尚为空白。因此,加强能源效率标识管理,扩大能效标识实施目录的产品范围,细化并严格相关管理规定,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要想使节能产品走出价格困境,一方面政府应从资金、税收、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大对节能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把节能产品的价格降下来。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以节能灯具为例,美国、日本、法国、荷兰等国在推广中,有的让银行提供专项优惠贷款,有的折价优惠出售乃至于免费赠送节能灯,有的投资进行照明改造等。与此同时,还应建立节能消费补贴机制,以此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消费热情,加快节能家电的普及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