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二氧化硫已成为了现在食品安全的大敌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食品不合格多半因为SO2

 据《每日商报》报道,吃的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人关注,因为吃着不放心!那么满足我们最基本需求的食品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但最近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一则信息让我们找到了问题的部分答案。仅今年上半年,省工商局共查处了23吨多被二氧化硫污染的食品,几乎涉及食品所有种类。

 SO2,一种在中学化学课本中人们就学到过的物质,已然成为食品安全的大敌!

 “夏季更是二氧化硫大肆作祟的时候,尤其腌制食品千万要忌口。”多年从事食品安全定性检测的杭州市工商局市场处张卫民介绍,夏季食物更易发霉变质,致使不法商贩违规添加二氧化硫的可能性加大,酸菜、冬腌菜、霉菜梗等需要腌制、发霉的食品更是难逃二氧化硫的侵害。即便在日常食品安全定性检测中,也有超过50%的不安全食品皆因违规添加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硫超标。

 取食物小碎片盛入烧杯,加入10ml纯净水,放置10-15分钟。待样品内物质充分渗出后,提取溶液装入试管,并分别加入2滴检测A液和1滴检测B液,水的颜色可能在两分钟内发生变化。“对比检测试纸就能大致知道食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若样品液颜色呈现明显的紫色甚至紫红色,则基本可以断定二氧化硫超标。”这样的检测就是张卫民几年来重复的工作,“从近几年的检测结果看,超过50%的不合格项目与二氧化硫有关,且一部分产品的超标率呈上升趋势。”

 加“保鲜粉”导致SO2超标

 “我现在都不敢买腌制酱菜,因为多年的检查告诉我,它们几乎全是二氧化硫超标的毒食。”一位长期从事食品检测的工作人员小刘透露。

 “长相越完美的食物安全性越值得打问号。为吸引消费,不法商贩使用的美容手段层出不穷,就连工业原料都敢往食物里添加。”省质监局食品处有关人员提醒。

 “根据工作经验,我们通常将二氧化硫不合格分两种性质看待。”张卫民介绍,干腌制蔬菜等通过传统工艺制作的食物,由于多为小作坊生产,且缺乏相关的国家标准引导,导致二氧化硫无法有效控制。另一类性质更恶劣,系不法商贩的有意为之。“用工业原料代替食品添加剂,因为工业原料成本低而效果更强。”张卫民举例,经营者在加有“保鲜粉”的水里浸泡去皮芋艿以减缓芋艿氧化速度。这种“保鲜粉”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盐,分解后即产生SO2。“经营者主动购买‘保鲜粉’,就是冲着它的效果,也知道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利益驱使经营者明知顾犯。”不过,无论经营者有意或无意造成,对于二氧化硫超标的食物,有关部门已加强日常监管。

  SO2的使用有严格规定

  工商的日常定性检测和质监部门有针对性的定量检测齐刷刷地指向食品安全头号元凶——二氧化硫:干腌制蔬菜中的防腐剂、米面食品中的美白剂、脱皮蔬果中的抗氧化剂,这些都给二氧化硫可乘之机。2006年浙江省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检测报告显示,在被检测的22万批次干腌制蔬菜中,二氧化硫不合格19643批次,不合格数量为13.4万公斤;被检测的6.5万批次干果炒货中,二氧化硫残留超标的3716批次,不合格数量为19694.7公斤。同时,2007年一季度杭州市食品安全综合信息批露,各类蔬菜中二氧化硫不合格679批次,多数为大棚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干腌制蔬菜不合格234批次,品种包括干制黄花菜、腊笋、酸菜、腌制萝卜条、腌咸菜、香菇、黑木耳等;干果炒货二氧化硫不合格的67批次。

  作为具有漂白、保鲜作用的食品添加剂之一,二氧化硫为何从合法身份变成各处追查的头号元凶?依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银耳、莲子、龙眼、荔枝、虾仁、米粉、豆芽、生姜中不允许有二氧化硫的踪影,而在蜜饯、葡萄、竹笋、蘑菇等食品中残留不能超过50mg/kg,饼干、食糖、粉丝等不能超过100mg/kg。

  不法商贩对二氧化硫的使用也具明显季节性,夏季为“橙色预警期”,尤其在干腌制蔬菜、米面食品、脱皮蔬果、水果催熟等方面用量很大,这些食品已经成为有关部门监控的重点。

 干腌制蔬菜:SO2=防腐剂

 现状:“现在卖的有些冬腌菜看起来很新鲜,鲜味却明显不如从前。”在仙林苑农贸市场卖酱腌菜的董大伯说,那是因为放了“药”。

 “除冬天外,其它季节冬腌菜很快变黑、腐烂,所以一般都会在酸菜里放一点‘药’,保持菜不霉变且颜色澄黄诱人。”至于放多少,董大伯说全凭制作人的感觉掌握。药,指的是焦亚硫酸钠,一种白色粉状固体,它具有强防腐作用。腌制食品容易在高温、高湿度等条件下发生霉变,为能使食品在较长时间里看起来新鲜,制作人往往添加大量“药”,这也导致干腌制食品难过二氧化硫检测关。

  今年上半年,干腌制食品质量略有改观,但省工商局仍检测到了9386批次的不合格产品。干腌制食品成了二氧化硫污染的“重灾区”,有关部门提醒。

 案例:今年5月11日,温州鹿城工商分局流通领域商品检测中队对市区上陡门农贸市场一摊位销售的煮花生进行检测,发现每公斤花生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200毫克。花生的收成季节在秋天,该批花生是上一年留存下来的,不法商贩因此添加二氧化硫以防花生发霉,掩盖霉斑、以次充好。就在一个星期后,温州南浦工商所的检测人员又在当地农贸市场检测出二氧化硫严重超标的花生。

 脱皮蔬菜:SO2=抗氧化剂

  现状:土豆皮虽然难削,但这个懒偷不得,购买已脱皮、卖相太好的反倒得留个心眼。因为土豆中含有酚氧化酶,在氧气的腐蚀下发生化学反应。削了皮的土豆放置时间超过半小时,原本嫩黄的果肉就逐渐变成褐色。

 浸泡于水中,土豆就不容易变色?菜场里削皮土豆能放上半天甚至一整天,也有赖于“保鲜粉”。事实上,这也是二氧化硫的“功劳”。二氧化硫具有还原作用,可以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酶性褐变。加了保鲜粉的水溶液相当于缓释剂,持续抑制诸如削皮后的土豆、芋艿、荸荠等产品氧化。

 据了解,用二氧化硫溶液浸泡脱皮蔬菜的现象相当普遍。“不浸泡的话,蔬菜一般几小时就变得颜色暗淡不新鲜。经营者为了能使产品卖相好看,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抑制氧化,还能使食物表面光洁、颜色润白,且很少有疤痕。”这位执法人员透露,几乎90%的脱皮蔬菜二氧化硫超标。

 案例:去年,金华婺城工商分局对汤溪农贸市场的产品进行抽查,结果发现有23家个体经营户的春笋都含有二氧化硫,工商人员当场对产品进行封查,共有1000多公斤。随后,金华工商局又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清查含有二氧化硫的春笋,清查中又发现了2920.4公斤含毒春笋。同一时间,杭州工商局也在笕桥蔬菜批发市场检测出水泡春笋里含有二氧化硫。整个活动共查处含二氧化硫的春笋4000余公斤。

 米面年糕:SO2=美白粉

 现状:根据省工商局的统计,今年前6个月,米面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没有任何提高,在被检测的74711批次产品中,不合格数为2804批次。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米面年糕饱受二氧化硫污染。工商部门分析原因,不法商贩使用劣质原料加工米制品,比如陈米,加工出的产品外观较差。为改善外观,只能选择违规使用硫酸盐。另外,3-5月份气温较高,湿度增加,加工的米面制品极易发霉变质,因此是米制品加工违规使用硫酸盐的高峰期。

 “二氧化硫好比‘美白粉’,能褪去暗黄而使年糕呈现白色。”某中学化学老师朱强以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硫强大的美白作用:在玻璃钟罩下扣一束红玫瑰花,在里面送一块点燃的硫磺。不一会儿,玫瑰花的颜色就褪了。这是因为硫磺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和玫瑰花里的水分作用生成了亚硫酸,它具有还原性,破坏了玫瑰花的色素。而在米面、年糕的加工点,通常使用焦亚硫酸钠或连二亚硫酸钠添加剂对年糕进行漂白。

  案例:“杭州市西湖区金雄年糕加工店”在2005-2006年中多次被查,其年糕及条头糕中含有二氧化硫。2006年1月24日,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不仅在其店内发现了二氧化硫年糕,同时查到132包计6.6吨无品牌、无厂名、无国家强制安全认证QS标志的大米,该批大米色泽暗淡,大量霉变发黄发黑大米掺杂其中,很可能为陈米。这些大米被认为是制作二氧化硫年糕的原料。

 香蕉龙眼:SO2=催熟剂

 现状:“我今年还没买过葡萄,再等两个星期吧。”在水果超市,一位马大嫂正和边上的同伴交流经验:“提前上市的水果可能是被催熟的,所以我从来不买。”

 催熟,熏硫是其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据滨江某农产品公司张工程师介绍,提前于产季的香蕉就是拿二氧化硫催熟的。“其实这只是让香蕉表皮变得嫩黄好看,给人熟了的感觉,但果肉口感仍硬硬的,一点也不甜。”张工程师介绍,用硫磺熏蒸水果或进行染色,掩盖了水果本身的状态,把生的水果催熟,看似光鲜实际上是一种欺诈行为。同时,用硫磺熏蒸水果还会使水果中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在熏蒸过程中遭到破坏,降低了水果的营养价值。

 近几年,为了满足消费者尝鲜的消费心理,反季节蔬果大量上市,其中也掺杂了通过非科学方法进行催熟的行为。“新鲜水果二氧化硫超标的情况逐步增多。”质监检测人员认为,市民的消费习惯又给二氧化硫多了一个可钻的空子。

 案例:今年春节期间,上海检验检疫局在对一批从泰国入境的龙眼检查时发现,其二氧化硫含量为每公斤83.4毫克,超过了国家相关无公害食品二氧化硫含量每公斤50毫克的行业标准,这批龙眼被退回原产地,数量多达18吨。龙眼中发现二氧化硫超标已不止一次,且数量都特别大,如2004年福建工商部门在南平市发现含有二氧化硫的龙眼近1300公斤,经检测二氧化硫超标100多倍,经销“有毒”龙眼的批发商表示,货源来自福州、浙江等地。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食品网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2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