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产品似乎遭遇到了“质量门”。按照国外某些人的指责,中国制造的产品的质量问题,计有“毒牙膏”、“含铅玩具”、“含超量抗生素水产品”等等。一时间,中国已经成了问题产品的最大来源。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正在面临着空前的信任危机。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粗略了解中国产品、中国国情的人,都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这不过是国际市场上不正当竞争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政治上“中国威胁论”的另外一种版本。美国《华盛顿邮报》更是直接把这种无中生有的指责,斥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其实,自从工业化以来,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英国的“疯牛病”、美国的“毒菠菜”、日本的问题汽车等等,举凡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在质量方面,到目前为止,谁也不能完全避免问题的产生,中国当然也不可能例外。这些别有用心的个别西方媒体的喧嚣,倒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提醒了我们:作为一个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晚的国家,如果要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我们的确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首先,要提高工业化水平。人类步入工业化的轨道以后,其加工与生产产品的过程,就变得非常复杂。这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生产与加工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这非常复杂的加工、生产的工序与过程,也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与加工、生产过程相适应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过程。中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与世界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比较起来,也不过才有几十年的历史。必须承认,在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中国要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就必须提高工业化的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目前我们还有一些“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的存在。这些小作坊虽然未必一定是质量低下的代名词,但是,一些小作坊产品质量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改造这些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提高其工业化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也是提升中国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其次,要加强质量监管。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自然产生高质量的产品,相反,在同样价格水平下,把产品成本降到最低,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生产者内心最为强烈的冲动。为了追逐最大的利润,所有的生产者都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而一些不良生产者,就有可能把降低产品质量,当成降低成本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来制约这种不正当的追逐利润的手段,这就是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论,这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崇尚产品质量的风气,没有质量立国的意识,低劣产品制造者尚未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二是质量监管能力不足,事先防范能力不强,事后检查、惩罚力度不够,还有不少漏洞。这些都是今后要加强的重点。
第三,要改变以量多价低为主要特征的对外贸易方式。中国长久以来所采取的这种贸易方式,有其不得已的原因。一是当时的世界市场环境不行,不少国家贸易制裁中国,中国只能出口一些低加工的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二是中国当时的加工工业生产能力低下,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只能向市场提供低价产品。低价策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利润空间太小,难以负担起高水平质量监控体系的成本,难以雇佣到高水平的劳动力,更难以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量多价低的对外贸易方式已走到尽头,是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第四,要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掌控世界舆论的话语权。既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完全避免质量问题,那么,如何应对这一类型的问题,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就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了。与以往比较起来,此次所谓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出现之后,我国有关部门据实澄清,质监部门也加强了相关的检查,既有语言,也有行动,相比于以往的危机处理能力,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努力掌握世界舆论的话语权,要在世界上有中国的声音。这也是我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时间终究会还中国产品以清白。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解决好上述问题,不断提高对于产品质量的认识,总有一天,中国制造将会以中国质量闻名于世界,并且,这一天不会让我们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