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因雨而瘫曝排水系统问题———
一场115年不遇的罕见暴雨造成重庆市交通几近瘫痪,30多处路段严重积水。重庆市政设施管理局二处疏浚专家孙春明认为,虽然有暴雨强度之大实属罕见的客观原因,但也暴露出了市政建设在排水系统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两至三年允许淹一次标准太低
“重地上、轻地下,是上上下下很多人都存在的共同问题。”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局技术科科长霍芝强说:“重庆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是两至三年,意思是两至三年允许淹一次。这个标准太低了,与重庆市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符。这个设计标准当然有成本方面的考虑,因为要加大管道,必然要增加财政投入,但是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上就减少了很多成本。”
霍芝强称,重庆因山城地势特殊,地下排水系统的大小、坡度、长短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然而,由于缺乏监管,一些施工单位却把排水系统设计随意修改或简化。一些不合格的排水系统关键部位深埋建筑底下,市政部门根本无法开挖改造。小打小闹的整改根本无济于事,而要为“改造一条阴沟”而封闭一条主干道,这在日渐增大的交通压力下根本不现实,更何况还有市里道路修建好后5年内不得再次动工的规定。
一些刚刚竣工的路段和工程也不容乐观。被称为“迎宾路”的长江路拓宽后也是稍微落点雨就会积水;人民广场下穿道通车不到半年,也成为每次大雨的“重灾区”之一。孙春明告诉记者,长江路的下水道设计不合规格,人民广场下穿道下水道最大的问题是主管道两头大、中间小,影响水流量和速度,而且,此段下水道出水口比上游还高出10厘米:“雨下大了,不堵才是怪。”孙春明说。
■很多下水道修好的时候就不合格
不久前,孙春明去查看了一座正在建设的长江大桥的下水道,“20米一个应急盖,打开两个居然看不到亮,因为管子根本就是弯的,不通。”弯的管子当然没有直的排水通畅,但这样的工程会整改吗?孙春明毫无把握。
据市政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城市下水道大都是与道路和工程修建配套建设的,建成之后再交给市政部门管理,致使部分工程存在遗留问题而市政部门难于管理。简单到一个下水道井盖,重庆市目前的设计规范就极不统一,有建设部的,也有交通部的,有全国的标准,也有地方的标准,甚至一个工程就存在着多个不同标准的井盖。
“道路一积水,老百姓就骂市政工人。”孙春明说,“他们不知道有很多下水道修好的时候就不合格。地下工程偷工减料,甚至有些单位找棒棒(重庆方言,即力工———编者注)来做。因为不专业,地下管网越建越糟糕。”
■管理机制比下水道更加复杂
曾有重庆媒体撰文称:“如果说地下管网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十分复杂的话,那么和地下管网相比,人的管理机制就更加复杂。”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八成以上的主干道由市政设施管理局二处负责维护,支路则归渝中区市政绿化局下属的渝中区维管处管理。到了社区、企业,又是业主自行管辖。地下排水管也因而被人为地划分成了很多段,一会儿是市级市政部门的,一会儿可能又成了区级市政部门的。
孙春明告诉记者:“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工作。排水管埋在地下,水流走势是随着地势变化,而不是随着地面上的道路而变化。我们疏浚工人有时候在工作中发现,上游堵塞了,而原因却是在下游,而下游可能又不是在我们的管辖范围内。我们也就无可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