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鄢烈山曾就“劣质奶粉事件”提出过如下问题:全国上下都在关注劣质婴儿奶粉问题,而关注奶粉的好坏,这已落入“第二义”,首要的问题被遮蔽了——那些“大头婴儿”为什么要吃奶粉而未能得到母乳喂养呢?
在笔者看来,他提出的问题,实质上涉及假冒伪劣问题产生的相应社会背景。这并非一句不着边际的大话。因为假冒伪劣之类“第二义”问题始终是“第一义”问题的派生问题,而“第二义”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赖于“第一义”问题的解决。那么,什么是“第一义”问题呢?
从“劣质奶粉事件”的背景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鄢烈山分析说,我们知道,购买劣质奶粉的主要是低收入特别是农村家庭。孩子们的母亲为什么不喂不要钱的母乳,而偏要从并不鼓胀的钱包里抠出血汗钱来买奶粉?其中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或缺少食物而无奶可喂者,可以肯定所占比例极少,绝大多数是当母亲的要出外打工,只有把孩子撇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别的亲友看护。那些年轻的农民工母亲,并非为了尽快恢复自己的苗条体型而给孩子断奶。她们不能在家耽搁太久,要离乡背井千里迢迢去打工。而在打工的地方,她们住的是许多人挤在一起的集体宿舍,怎么可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呢?她们微薄的工资,根本没可能在厂外单独租房,让亲属来照看孩子,也不可能让孩子在厂子附近入托儿所(城里的工薪阶层有子女入托儿所、幼儿园,也喊不堪重负呢)。
由此看来,劣质奶粉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母乳喂养严重缺位。而农民工母亲让乳房的哺乳功能废置,乃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我们不得不正视或者说应当正视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打工者的收入不足以维持简单的“人口再生产”(生儿育女),我们怎样才能保障打工者享有维持人类再生产的起码条件?
笔者在以往的文章中曾就“垃圾”食品问题表达过如下看法:在养活孩子这样的大问题上,有能力远离“垃圾”食品的人千万不要忽视奶粉的市场价格与质量的关系。虽然严重的质量问题导致了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头婴儿事件”,从而使得有些人在痛恨产销劣质奶粉者的同时责备那些孩子的父母,但是,图便宜的父母们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吗?必须承认,目前在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的商品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穷困人群的大量存在有关。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许多人来说,能进有质量保证的超市及正规商场买东西依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要求那些村级小卖部或农村集市的商贩保证质量,经营高质量和上档次的商品,打死他们都不干!关键是那些把一分钱掰几瓣花的农民也不干。
当然,生活在贫困农村以及生活在城市的贫困人群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缺乏理性,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性的问题是生存问题。他们同样关注商品质量,更关注食品安全,但是,他们的标准与我们不一样,用最简单的话说,只要吃不死人,他们就认同为安全——这是他们的理性。一些穷困地区的孩子能吃上奶粉已是相当不错的事了,而稍大一点的孩子如果能吃上零食的话,这些“零食”又会是些什么样的劣质东西呢?质量决定价格,这没错,但贫穷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质量。如果说贫困人口所面对的食品并非都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质量问题,那么,并不把健康问题摆在第一位的那些人缺乏质量意识和食品安全观念,甚或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假冒伪劣的“市场”,就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贫穷国家以及一些国家的贫困地区,产品质量问题最严重,这说明,质量问题以及受其影响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从而也是“第一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