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白大夫”化妆品质量危机真相调查(3)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三投公司认为,一宗普通的名誉侵权案件,在法院还没有做出终审判决前,就被“白大夫”和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歪曲”成“网络欺诈”,“这不是诽谤是什么?”所以,他们以名誉侵权为由,把广州澳大公司也推上了法庭的被告席。目前该案仍在候审中。

  315投诉网敲诈知名企业?

  作为一家商业网站,315投诉网是否有权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在处理投诉过程中有没有配合经营的

嫌疑?

  “打击网络欺诈·构建和谐环境”新闻发布会召开后,随着全国各大媒体对此事的争相报道,315投诉网一夜之间成为网络媒体的“败类”,来自社会各界的讨伐之声也闹得沸沸扬扬。

  透过媒体这只放大镜,人们也开始隐约发现,这起所谓网络欺诈事件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而对于更多的不了解情况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可能会问:315投诉网到底有没有对“白大夫”实施网络欺诈?这还得从315投诉网的来历讲起。

  2005年4月18日,《商品与质量周刊》华南记者站的记者王福山、林汉钟与广州格林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河三人“突发奇想”,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发布消费者投诉的私人网站。

  当时,几个人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想利用这个平台收集新闻素材,开拓案源。

  “开始,我们觉得记者站工作比较自由,任务也不重,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网站的管理和维护中去。”林汉钟回忆道,“没想到,由于我们对网友投诉的反馈非常快,投诉材料被转交给有关公司和部门,解决的情况也颇为理想,所以很快就取得了消费者的信任。网站所接收到的投诉量急剧增长。”

  2006年5月10日,林汉钟等几位元老,“深感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根本无力负荷如此繁重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经再三考虑,把网站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了广州市三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记者特意从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阅了这家公司的营业执照,了解到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4月29日,注册资本为100万元,法人代表为罗胜道。当年,工商部门核定的经营范围是:发布、制作、代理国内外各类广告;展览展示活动策划,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策划;批发和零售贸易(国家专营专控项目除外);信息服务业务(仅限互联网信息服务和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核定互联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项目:行业信息、网页制作。

  2006年8月26日,该公司取得广东通信管理局颁发的ICP经营许可证。

  对于广州三投公司的经营状况,2007年1月份,广州市天河区工商部门曾4次展开调查,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指出其有非法行为。

  网站易主后,三投公司将其明确定位为:无偿接受消费者投诉,有偿为企业做广告和宣传。

  “白大夫”事件被媒体曝光后,315投诉网接受消费者投诉的行为一度遭各方的质疑。特别是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认为该网站利用目前网络管理制度的缺失和“315标识”,假冒国家工商行政部门和消费者委员会315工作人员,受理消费者投诉,极大地损害了工商部门和“315”公信力,欺骗消费者,敲诈勒索名优企业,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和谐发展。

  甚至还有人认为,315投诉网是一家商业网站,未经工商部门的授权,无权使用315的名号,也无权受理消费者的投诉。

  对此,杨河律师辩称,“315”只是一个日期。因为1962年3月15日,肯尼迪总统在美国国会发表《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首次提出著名的消费者“四项权利”,所以1983年,3月15日被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为每年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由此可见,“315”其实只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代名词,它不属于某个组织专用,不属于政府专有,更不可能是工商部门专有。有人质疑,315投诉网只是一个没有政府背景的民间维权网站,有何权力对企业进行监督?其实,大家所熟悉的消委会也是一个民间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早就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新闻办、网络警察今年也对315投诉网的运作进行过调查,到目前为止,这些部门并未表示过,315投诉网有违法或违规的行为。

  315投诉网的发展来历虽然否定了外界对其身份问题的质疑,然而也有人认为,即使是合法的组织,也可能做出非法的行为。

  2007年6月6日,广东美协在一份《关于接到多家企业举报“315投诉网”的情况说明》里提到,据多家企业反映,该网站收集、炮制各名优企业的投诉,然后截屏打印传真给企业,以撤除投诉为由,要求企业交纳一定费用,然后由三投公司以“315投诉网”运营中心的身份要钱,动辄上万、数十万元不等。企业若不就范,该网站甚至会假扮消费者捏造事实向其他媒体投诉,并在网络上疯狂发布打击该企业的不实信息,煽动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制造事端,以达到其逼迫企业交钱,同时恐吓其他名优企业的目的。

  这份说明还称,到目前为止,该协会已收到惠州何氏公司、澳大白大夫、霸王、法国合生元等多家优秀企业的举报,该网站以此卑劣手段向以上企业敲诈勒索达数万元。

  此前,霸王和合生元均公开表示,广东美协的说法是无中生有。惟独澳大白大夫始终认定,315投诉网对该企业进行了欺诈和要挟。

  回顾“白大夫”产品质量风波,其实,早在2004年,便开始有《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有消费者在广州“ 白大夫”化妆品专卖店购买祛斑霜,使用后第二天即出现皮肤红肿,要求赔偿却遭经销商拒绝的事。直到2006年和2007年,《华商晨报》、CCTV的报道引发全国性的“白大夫”产品质量危机,才使人们看到,消费者对“白大夫”的投诉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现象,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记者的调查中,从“白大夫”的生产商,到经销商,再到市场的监管者,都在不同场合承认过,的确收到过不少消费者的投诉。而从澳大公司发出的一些投诉情况处理函,以及315投诉网后台提供的反馈资料,记者也看到,许多投诉也已经过“白大夫”的核实和理赔。在315投诉网所受理的30宗有关“白大夫”投诉中,除最早的几宗是转由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处进行处理外,其他均直接转交澳大公司。该公司对24宗给予了回复,其中5宗退货或更换,5宗免费护理,7宗称用户使用方法不当,7宗称用户自身皮肤问题。

  “这些,都可以说明,消费者在网站上发表的帖子并非无中生有,尽管发帖的人有怨气,语言带有一定的情绪化,甚至有侮辱的味道,但是,绝不能说他们是捏造事实,更不能说是欺诈。”315投诉网的管理员林汉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他们(白大夫)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检测结果和质量报告是最近抽检或送检的,不是那些投诉的消费者正在使用的样品。所以,并不能必然证明消费者以前投诉的产品就没有问题。”

  不过,也有媒体人士认为,不排除三投公司和315投诉网在处理消费者投诉过程中确实有配合经营的嫌疑,毕竟这里边涉及到巨额的经济利益,其在追逐广告利益的过程中,难保没有超越原则的行为。这也是众多企业反应强烈的原因。

  谁来监督那些监督者?

  “白大夫”事件,使得315投诉网作为一支活跃的民间维权力量高调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许多反思

  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和“白大夫”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藉“网络欺诈”的理由,呼吁有关部门取缔315投诉网,“虽然其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行为却招致了一些法律人士的批评。

  北京华一律师事务所广州分所的陈建全主任说,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消费者对产品的批评与评价,不应当认定为侵权。只有诋毁及主要内容失实,才能认定为借机侮辱和诽谤。据参与该项司法解释的制定者表示,这一特别规定,正是借鉴英美法中的公正评论权制度。

  陈建全说,公正评论权制度的引入,意味着消费者对产品的批评与评论,属公共事务的范畴,意味着对这类行为的侵权认定,较之于其他行为,标准更为严格。而且,根据司法解释,即便同是公正评论权,消费者的投诉与新闻评论也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即对投诉内容真实性和言词激烈程度的要求,可以宽于新闻真实的标准。因此,无论依这种制度设计之理念还是循法律的规定,315投诉网站上所登载的投诉,均未达到诋毁的程度,充其量,只是一种过激的言词。

  陈建全进一步说,在明确投诉人的责任范围后,对于发布者的审查责任,也应掌握更为严格的标准,对此,沃尔特·格林伍德和汤姆·维尔希在《英国新闻界与法律》一文指出:“人人都有权对公众关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于激进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会不合另一些人的口味,但只要诚实就行。”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主要审查投诉者的批评是否诚实,有无恶意。根据这样的原则,本案的网络提供商有理由相信这些投诉者是诚实的。其一,买美容产品美容者,必然视容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客观使然,不是出于诚实之义愤,是不会在网上自爆容颜被褪甚至毁容的;其二,生产商也承认投诉者不止一人,而是数人;其三,网络服务提供商已经申明,客观真实的责任由投诉者自己承担,投诉者又远至辽沈,人们很难相信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破裂不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产生,而是基于其他的恶意,并冒诉讼之风险。

  陈建全还指出,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包括法院在内的各种机关、组织都有责任保护消费者的投诉权,消委会本身就是民间组织,民间打假(包括打击劣质产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正面力量,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因没有得到工商部门关于接受消费者投诉的授权而被视为违法,那作为企业性质的各大传统和现代媒体,登载、播发消费者的投诉,对产品及服务进行评论是否也属违法呢?我们说法院有责任保护消费者的投诉权,就是在审理这类案件的时候,保护投诉权的力度要优于保护新闻自由,至于工商部门、消委,就更应认清自由的责任与使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 (完)

作者:冯善书 来源:天下财经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0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