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
谁来谋全局?
“八一大限”变“八一大陷”
地面数字电视的种种深层次矛盾,在5、6月间被集中引爆,不明就里的公众吃惊不小,行业内部的人士则焦虑重重。
自国标委去年八月公布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并设下2007年8月1日强制实施的时限之后,在标准问题上纠缠多年的地面数字电视似乎已不存在任何悬疑。
主导地面数字电视融合标准的发改委似乎决心很足,其在今年5月29日公布的“2007年数字电视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专项”中,提到要拿出1亿元扶持地面数字电视——北京、青岛等5个奥运城市的运营平台可各申请1000万元,产业链企业可总共申请5000万元的基金扶持。
但在6月1日,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邹峰在一个公开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地面数字电视融合标准在实际应用试验过程中,遭遇的难度非常大,能否在8月1日按时实施无法确定。”具体的难点包括“确定应用模式和技术参数、融合芯片、配套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方面。
两天后,一位不具名的发改委官员对媒体称,“8月1日肯定要实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进而全面启动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产业,不能拖延。”
6月12日,广电总局正式发布《广电总局关于清理和规范地面数字电视技术试验的通知》(下简称为《通知》)。
《通知》称,“近几个月来,总局组织有关单位积极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国标系统的技术应用试验,以确定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和相关配套标准,但是由于缺乏地面数字电视国标系统技术试验设备,造成技术试验工作进展缓慢,并导致配套标准制定和频率规划工作滞后于总局的工作计划。目前,总局正在与有关部门沟通,以加快有关地面数字电视国标应用的相关工作。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完全符合国标各主要工作模式的发射机、接收机和测试仪器,总局正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发射机、接收终端、芯片以及测试仪器等完成产业化的准备。”
《通知》指出,“目前仍有个别公司以推广国标数字电视设备为名向一些省市广电部门销售推广自称是部分符合国标的设备,这些设备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准,这种行为违反了《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管理办法》(广电总局第25号令)、《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管理办法》(广电总局第45号令)的规定。一旦这些不符合国标的设备流入社会,将难以满足今后地面数字电视接收的要求,不仅会严重阻碍地面数字电视国标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也将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通知》要求,“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在相关发射和接收设备配套标准未颁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未经总局入网认证的设备进行技术试验。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按照总局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做好实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相关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地面国标融合方案的两方——清华和上海高清,面向媒体时则表现出乐观情绪,认为8月1日能够顺利启动并实施国标。同时记者了解到,2007年上半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少地方的地面数字电视运营商已经启动“国标设备”采购,部分甚至完成了“升级”。
看起来,问题越来越大,症结到底出在哪里?
“测试”难倒标准
要搞清楚地面数字电视国标推进困难的症结所在,首先要搞清楚国标应用的基本框架和程序。
“作为地面数字电视国标的应用单位,广电总局推进地面数字电视意味着一系列必要工作,包括配套技术标准、确定应用模式和技术参数、相关设备产业化、完成频率规划,”广电总局规划院院长姜文波告诉记者,“而上述多项工作的前提要依赖实验室及实际网络测试的数据。”
现在的事实是,频率规划组为开展数字电视的频率筛选工作进展较为顺利,技术标准组已完成17项配套标准的基本框架的编制工作,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在等待试验的测试的数据来完成接下来的工作。但测试工作却异常缓慢和艰难,其中的原因一言难尽,广电总局也很难协调产业链各方的同步并轨。
“2006年8月国标出台当天,广电总局张海涛副局长就主持召开了地面数字电视工作会议,以确保在2007年8月1日前完成实施准备工作,”姜文波告诉记者,“当时成立了6个工作组,包括技术政策组、技术标准组、技术试验组、频率规划组、节目政策组及经济政策组,其中技术试验、技术标准和频率规划工作都交由规划院来做。2007年2月底,17套配套标准的大纲及框架完成,并被总局列为行业标准,同时上报国标委,申请列为国家标准。”
按照标准化推进程序,下一环节就是测试。国标虽然已公布,但符合国标的设备具体要采用哪些参数,必须通过试验测试数据来确定;所有的频率规划和配套标准都要基于试验测试得到的数据来展开工作。
2007年3月份,规划院提出了详细的试验测试计划,准备在北京、江苏、四川等地分别搭建试验网络,启动测试工作。“测试计划同时提交给国家地面数字电视特别工作组,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提供相关测试设备,”姜文波告诉记者。
由于广电是国标应用单位,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归口信息产业。为深入了解情况,以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应用,规划院在3月下旬组织了一次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推广座谈会,召集发端、接收端及芯片厂商共同交流。“当时的交流结果让我吃了一惊,”姜文波说,“地面数字电视的测试工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当时市场中还没有一款支持融合国标全工作模式的接收芯片,当然也就没有融合国标全工作模式接收终端;其次,已上市的商用芯片工作模式互不兼容且价格难以接受;第三,缺乏符合国标的测试仪器;第四,当场有业内资深专家对国标融合方案中某方的自主知识产权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亟待明确。” 用“困惑”这个词来形容当天的研讨会很恰当,整个地面数字电视产业界急切地想搞清楚,怎样的设备才算符合国标。
“单载波、多载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技术体系,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意味着330种工作模式、33种传输码率,又对应着不同的应用服务和环境,使融合芯片的问题很复杂,”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认为。
“除了技术,商业上两个对立的利益体谁都不想公开自己的核心技术,融合起来必然有困难。并且,融合需要时间,根据国外的经验,地面传输信道标准颁布后,相关配套标准要用5年时间才相对完善,要用1年时间就推出相关标准,确实不切实际。”该专家补充道。
“无米之炊”也得做
虽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测试工作还是在坚持进行着。但暴露出的问题相当多。
“测试工作组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虽然我们和地面数字电视特别工作组合作得很好,但由于市场情况,工作组在3月底答应提供的国标全工作模式机顶盒,直到6月份才实际拿到,而且这款产品也只是基于两个独立的芯片,目前还在实验室测试。”具体负责测试的规划院无线研究所副所长冯景锋介绍说。
根据规划院3月份制定的测试计划:一类是进行单点发射测试,如在中央电视塔发射;另一类则是单频网测试,重点测单频网特性和保护间隔等参数,江苏的单频网已经搭好了,但因为没有可测试的接收设备,测试工作无法开展。4月下旬,规划院测试组终于从工程院特别工作组拿到只有多载波模式的接收机,开始了覆盖测试工作。
在测试过程,除设备缺乏外,设备时好时坏严重影响测试工作,“设备修好后,必须拿到实验室重新测试,以保证其参数与以前的参数相同,”一位测试工程师告诉记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承担标准制订工作的多为高等院校,参与课题的学生流动性大,无法保证测试设备的工业级稳定性。同时,与清华和交大相关芯片企业只能提供多载波和单载波模式的接收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规划院的测试工作进展非常缓慢,“本来计划3个月完成初步测试,结果一个半月内才成了不到5%的工作量。”冯景锋无奈地表示。
融合多载波和单载波模式的接收机终于在6月姗姗来迟,但由于其是基于单、多载波两个芯片,其灵敏度比单模式接收机差距太大,这样的产品做固定接收可以根据其在试验室测得的数据计算得到接收场强数值,对于移动接收测试就会有问题,无法得到真实的数据。采用这样的设备测试得出的结果,显然不能作为制订配套标准的依据。
频率规划小组为开展数字电视的频率筛选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广电总局与国家测绘局合作,将全国地理数据纳入规划工作,目前已拥有100公里精度的全国地形地图,完成测试工作后,即可获得规划参数,将随时可开展全国的频率规划工作。”姜文波告诉记者。
因为中国广电实行属地化管理,摸清各地的频率实际使用情况工作量巨大。2006年,广电总局对全国几千个台站的频率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6个奥运城市的频率进行了初步规划。但是,只要没有完成试验测试工作,就无法确定每个发射机的功率覆盖范围,无法确定对现有模拟电视和规划中的数字电视信号造成的干扰情况,因此全国频率规划还无法进行。
另外,对于运营商密切关注的频道使用问题,姜文波表示,“如果没有通过审批擅自占用频道开展地面数字电视业务,在频率规划中将无法保证其合法性,非法占用的频道将要调整。”
“截止到今天,可以说我们对配套标准所有的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完成,只要试验工作顺利完成并获得测试数据,配套标准将很快就可提交讨论并最后颁布,”姜文波告诉记者。
显然,在8月1日之前实现国标转换已不符合现实情况,当务之急,还是地面数字电视特别工作组能及时提供所需的全部测试设备,使测试工作组尽快开展测试工作,完成配套标准和频率规划工作,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推广应用工作。
重点提示:单模式不等于国标
有的运营商认为,既然国家标准是清华与交大方案的融合,使用任何一家的网络及终端设备也算符合国标——这种思路其实是很危险的。
据姜文波院长介绍,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可组合多达330种应用模式,但因为各种模式抗干扰能力、保护率、接收灵敏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最后的确定的应用模式大约只有5种左右。
因此,规划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不同的业务找到最合理的应用模式,“如开展高清电视业务时,可能会选用20M带宽的高码率,但其灵敏度显然不如低码率。我们还要考虑采用这种模式是否会对其他频道会产生不良影响,最终的目标是根据业务和试验结果选择不同的模式,并给出相应的规划参数,”姜文波解释说,“这样,对于运营商来说,开展地面数字电视业务将就变得非常简单,只需根据开展的业务选择规划的模式就可以了。”
总结成一句话:模式将通过频率规划来确定,规划的基本依据将根据试验来确定,频率规划就是要选择最合理、最优的模式应用于不同的业务。
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频率规划,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干扰就会非常严重,会造成无法运营的情况,这对用户的移动接收影响很大。比如,车载移动电视可能将随时会出现信号中断;在选用不同模式的两个城市的中间地带,也会对固定接收用户的正常收看造成很大影响,等等;最终还是运营商受损失。
“作为频率规划组,我们希望选出3~5种主流应用,包括高清业务、移动业务、移动/固定兼容业务等,并提供相应的规划参数,要求全国各地运营商必须依据规划开展业务,如果不依据规划,即使采用符合国标的产品,也会破坏整个地面数字电视的管理秩序。”姜文波说,“这些规划思路已得到了地面数字电视特别工作组的认可,并在国家发改委、工程院、国家广电总局等多方参加的协调会上明确了广电对地面数字电视模式的选择权。”
所以,在广电总局统一规划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如果运营商大量采购并使用单模式芯片机顶盒,那么在未来单双载波模式混合应用运营的网络环境中,这些盒子就会变成“残疾儿”。所造成的恐怕就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而是难以估量的恶劣社会影响。
在采访中,记者从产业制造商了解到,目前至少已有20~30万片单模式芯片流向了市场,“是否也造出了那么多机顶盒或一体机还不好说,但终端厂商总不会买了芯片放着不用吧。”一位彩电大厂的专家反问道,“尤其是一体机,如果将来在各地无法正常接收,谁来负这个责任,所以我们对一体机的生产极为谨慎。”
运营商素描
运营商其实很着急,因为在经历了三年多的试运营之后,不少地方已初步具备了商业实施基础。
自去年国标发布以来,虽然配套标准迟迟没有出台,似乎并不妨碍相关设备的销售、业务模式的推广及网络升级,整个市场处于相当混沌的状态。从总体情况看,运营商对采用哪个标准并不关心,“只要系统稳定,搭建网络及购买终端的成本低就行,对于目前混乱的市场状况,大部分运营商表示非常无奈。
“最近两个月在忙着向国标升级。”——这是记者给各地移动数字电视运营商老总打电话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凌讯已经主动对发射端的激励器进行了软件升级,接收端方面,由于力合是我们的股东,根据公司成立时签署的协议条款,一旦国标确定,力合将无偿为我们更换机顶盒,现在几千台终端已更换完毕。” 江西移动电视常务副总阙维伟告诉记者,“由于有了之前的培育期,现在业务进展很快,公交车、出租车马上要安装上千台终端,也有很多企业找到我们,都说自己可以提供符合国标的新机顶盒。”
阙总也表示,“在配套标准尚未正式推出之际,采用国标方案的任一子集确实存在一定风险,我们也一直在等总局的配套标准。从既有旧设备的转换情况看,系统确实需要磨合期,比如现在就是移动接收效果不错,但固定接收效果没有原来的理想。”
处于困惑状态的并非江西一家。“在湖南,今年已实现全省地面电视网络的整合,目标是搭建一张覆盖全省的地面电视固定接收网,以解决湖南全省的农村用户覆盖问题,”湖南广电移动电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龙献策告诉记者,“这势必带来用户的大规模扩张,究竟该如何选用国标设备,我们也在等配套标准的出台。”
山西大众移动电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双印介绍说,“新购买的发射机已经到位,下一步将要开展移动电视接收终端的招标。在业务方面,除车载市场之外,也将积极尝试开展城乡结合部的固定接收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