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到产值突破百亿元并跻身国内化纤业三强,从一家亦步亦趋的业内跟随者到打破国外垄断并成功实现年产20万吨聚酯装置的国产化……5年之间,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恒逸)在产值增长10倍的同时,迅速从行业的跟跑者转变成为领先者的角色。
恒逸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并最终奠定这一优势呢?该集团董事长邱建林一语道破天机:“依托自主创新,奠定质量根基,打造品牌优势,最终实现角色的互换。”
质量助推“三级跳”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名牌精品,就没有抵抗风险的足够能力,也就无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而名牌产品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结晶,它是高质量、高效益、高市场占有率和高信誉度的有机结合,贯穿于市场、技术、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邱建林的这一番话,道出了恒逸多年来所走过的轨迹。
1994年成立之初的恒逸,率先在地处杭州市的萧山区提出品牌和质量概念,并在产品布边上制造防伪商标;1998年,恒逸又在萧山纺织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恒逸非常重视实施品牌战略,主导产品涤纶长丝1999年9月获得萧山名牌,2000年3月获得杭州市名牌,2001年9月获得浙江名牌,短短3年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三级跳”。随着企业拉长产业链、做大规模,市场不断细化,品牌效应更为突出,如何在大市场、大战略的背景下,使企业与行业地位相匹配,飞速发展的恒逸从战略高度上始终将实施品牌战略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来抓。
近年来,恒逸还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5S管理,推进精细化生产。作为恒逸涤纶长丝的生产企业,聚合物公司和石化股份公司生产现场管理及产品品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在DTY细旦丝的品牌攻关中,两家公司上下一心,充分运用公司、车间的内外资源,克服困难,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使恒逸原来以常规丝为主的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在国内细旦丝涤纶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近日,恒逸集团的聚合物公司、石化股份公司又相继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次复审、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0012:2003计量检测体系认证、标准化良好行为AAA级认证。上半年,这两家公司不断整合原有的规章制度,编写各类文件达50多种类,同时强化落实,加强内审,不断总结和提高,均先后一次性通过管理体系复审。这标志着恒逸聚合物、石化两家公司在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经营管理等方面又上新台阶,为进一步提升恒逸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家公司的事例,仅仅只是恒逸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恒逸严格按照ISO9002质量体系的要求,认真执行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保证质量体系各要素在运行中做到符合性、有效性和连续性,紧紧抓住生产、质量、销售及服务四大环节,从确定合格的分承包商保证原料的质量,到建立科学的操作工艺和对员工进行良好培训,确保了产品质量出厂关。对各科室、车间、班组严格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并通过销售渠道及时反馈产品质量信息,做好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
创新成就领跑者
“通常10亿元的投资,他们只花了4亿多元;通常三四年的工期,他们只用了两年;通常1000多人的流水线,他们只用了280人。由此形成的产品却极具竞争力,投产以来,平均每天给企业带来近50万元的利润……”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在对恒逸报道时的一段描述。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恒逸所属企业——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承担的“年产20万吨聚酯四釜流程工艺和装备研发暨国产化聚酯装置系列化”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聚酯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但对聚酯相关技术的消化吸收却一直是小打小闹,难成气候,聚酯生产的核心装置技术仍被国外先进工业国家垄断。恒逸与当地的竞争对手携手合作,组建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决定自主开发与进口装置同等规模的聚酯生产装置,以达到降低投资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1999年9月30日,恒逸与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达成聚酯项目的合作协议,正式开始了对聚酯国产化的实质性探索。经过近2年的通力合作和研制开发,第一条采用自有技术年产18万吨聚酯熔体直纺生产线,于2001年5月18日在恒逸顺利投产。
在注重战略管理、坚持技术创新的同时,恒逸集团实施了科技创新带头人计划。4月20日,集团副总经理杨逢春主持召开科技创新带头人评审会。经过严格筛选、民主评议,22位来自恒逸研究院、聚合物公司和石化股份公司的优秀科技人员被列为恒逸集团2007年度科技创新带头人,标志着集团科技创新带头人计划正式实施。恒逸集团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显示,到2010年企业科技开发人员数达到400人以上,将建成国内外知名的产业研发中心,形成一支涉及石化、能源、聚酯和纤维等领域的多梯级科研团队。
正是因为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恒逸集团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恒逸参与成功开发的大容量国产化聚酯技术和装备,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为聚酯生产装置的国产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十五”期间,在我国新建成的1562万吨聚酯中,75%的生产能力使用的是自主研发技术,另外25%的能力虽然由国外承建,但其中60%~70%仍然采用国内技术装置。
在恒逸成功建成聚酯项目和我国聚酯生产装置国产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为恒逸继续朝产业链上游延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站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恒逸先后在宁波建成年总产能达到140万吨的PTA一期和二期工程;并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东风北上大连,与国有企业大化集团共同建设PTA项目。恒逸集团现已成为一家以生产PTA、聚酯纺丝、化纤加弹为主营业务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从2005年度开始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跻身我国“百亿军团”行列,在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的排名大幅前移。
5年前还是萧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化纤企业,5年后,恒逸集团的产值已经突破了百亿,跻身国内化纤业三强,5年产值增长10倍,恒逸正是依托自主创新,奠定了质量根基,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成功实现了年产20万吨聚酯装置的国产化,并迅速实现了从行业的跟跑者变成领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