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种子行业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我国的种子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种子贸易规则就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我国从1996年已经开始实行种子认证制度的试点工作。通过借鉴国外种业的做法,根据我国的国情,种子质量认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我国的种子质量认证还处于一种计划经济的模式,部分种子企业实行了种子质量认证,提高了种子质量,但是认证工作还不能为众多企业和农民所认可。如何使种子质量认证成为种子企业的自觉行动,这是认证工作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种质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制种的优势很强。推行种子质量认证制度正是发挥我国的优势、实现种子出口创汇的有效途径。目前种子质量认证制度是被许多国家唯一认可的质量管理方式,是许多国家和组织唯一能够接受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标准。欧共体建立了统一的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并且明确规定,不经过官方认证的种子不能投放到市场进行销售。因此我国种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要实行种子质量认证制度。
实施种子质量认证制度也是保证农民用种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种子管理工作中对保证种子安全的措施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一方面是实行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品种质量进行管理,通过品种审定制度来保证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优质等;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实行抽样检验的制度来对种子质量进行管理。而实施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对种子生产、田间质量管理、收获、加工、贮运销售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和文件化的管理,建立第三方评价型的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不同需求,准确、公平、客观地评价种子质量。
由于我国种子产业与国外相比有其特殊性,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种子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确保种子质量的前提下应该简化程序,操作性要强,尤其是对于遗传质量的控制,从亲本种子质量到大田生产、田间检验、种子收获与加工、标识与封缄等过程的操作程序文件要与我国种子生产的基本状况相适应,便于操作。
建立健全认证管理机构和合格评定程序,并提高认证人员和种子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要抓好对种子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和认证机构人员的培训。其次,认证管理机关要尽快建立起认证工作的种子检验员、田间检验员和种子扦样员的认可机制,加快认证种子检测中心的建设。
另外,还要积极发展种子质量检验新技术。目前,种子质量检测手段特别是对种子遗传质量的检测通常滞后,不能满足认证工作的要求。因此,要加强种子质量检测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先进的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例如利用同工酶电泳、蛋白质电泳和DNA分子标记等手段测定种子遗传质量,确保认证种子质量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同时,应该在逐步完善种子质量认证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国际互认的认证模式,扩大我国种业的国际交往,使我国种业在世界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