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这个词离现实越来越远,几乎被人忘记。现在的人们更迷恋一模一样的时尚,崇拜方便面一样的“大师”,甚至仰慕某些腐败熏人的达官显贵。我想说的是,我们年轻的时候,骨子里确实是很清高的。
那时,多数人都有正式工作,尽管收入菲薄,但基本够用。比如我,月薪36元,拿了5年,每月还要存10元。有了一份稳定收入,如果再爱好文学,熟知中外作家的名字,那就了不得。请注意,“文学青年”不是“职称”,而是个受人尊重的命名。年轻人一旦“文学”了,其社会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中款。当时,社会还没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大伙儿经济条件差不多,人们总觉得自己的脑袋比腰包更穷。无疑,作家和诗人的地位最高,凡是好作品问世,马上洛阳纸贵。无数青年拥挤在图书馆、新华书店、文学讲座和夜大课堂里。厂里有个姓王的工友,领工资连签名都不会写,为了向女友证实自己喜欢读书,居然跑到北京图书馆,活活憋了一整天。
一个“坏小子”若想勾引漂亮女孩,只需穿上干净的中山装,上衣兜别着一支钢笔,在公交车上手握名著,假装苦读或做思考状就行。聚会时不像现在,只谈项目和泡妞。那些“哲学家”通宵探讨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未来。傻子似的热血沸腾,争论一个跟自己没关系的话题。谁要一提待遇,大家都笑:俗。聊着聊着,就觉得自己变成了屈原。有人从美国回来,带回一罐可口可乐,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一人一口地品尝“美国水”。当时的女孩个个朴素清秀,有的梳着长辫,有的系一束马尾巴。少数姑娘刚学烫发,立即收到外国友人的忠告:中国妇女最漂亮,千万别学西方人。听说,为了禁止女青年穿牛仔裤,一个重要部门还专门发了一个文件,可见当时工作之“忙”。即便涉足爱河,男女之间也有清晰的界线。那份纯洁感情,令人无法想像。一位同龄朋友,当初并不很爱他的女友,就是因为一时失控,悄悄拉了一下女方的手。感觉责任重大,于是娶了人家。把这事讲给现代美眉听,她们乐坏了,一致认为我在瞎编。
渐渐,中国人开始尝到压力。百元人民币刚出来不久,我的工资也涨了。乘火车出差,买盒饭时无意间掏出一张百元大票(其实兜里只有这么一张)。男列车员以为是摆阔,冷冷地瞟了我一眼。在当时,摆阔行径得不到喝彩。企业家的祖宗——个体户,最喜欢用钱找平衡。有这么一位,和香港商人较劲儿,一路比着摔“人头马”酒瓶。丑闻刚一流传,立即遭到全社会的嘲笑。哪像现在,只要发生斗富事件,大众还没怎么着,媒体的哈喇子第一个流下来。
我说的这些,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如今早已是昨日黄花。重温这些经历,真应了一句西谚:人们之所以纯洁,是因为没受到太多的诱惑。后来的发展,正如大家都看到并正在体会着的,只有极少数人能继续保持清高。因为清高的姿势相当累,类似“金鸡独立”。一个不服气的中年人这样感叹:我们上了一座物质的山,却进了一条精神的沟。那时人虽然活得幼稚,但懂得思考和珍惜,人生目标明确,就算这些都不值钱,我们起码还拥有清高。
不久前,到一位朋友家做客,赶上那位知识分子父亲正教训上中学的女儿,其间聆听到一句训词:“那时我们是很清高的”——权且算作本文题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