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一种相当顽固的饮食信仰:吃啥补啥。这既是泱泱大国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个推动着饮食文化发展的关键动因。然而饮食文化不等于科学,而吃啥补啥则更与科学相去甚远。所吃之“啥”与意欲要补之“啥”所建立起的惟一关系,是想像。驴鞭壮阳、虎骨强关节之类民间传说除了能够起到心理暗示的医疗效果之外,剩下的恐怕只是补了些蛋白质和钙了。马家军能跑,可他们补的不是兔子,却是传说中曾经赢过兔子的乌龟,这倒是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补法。
看到一只青蛙游泳游得那么好,跳得又那么高,要想说服一个“食补”爱好者放弃补腿的想法,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青蛙何以被称为田鸡,我不得而知,但我坚信,该鸡之腿不管从吃感还是从“补”感而言,其对人腿的实际贡献,均不会超过地道的鸡腿。当然,鸡腿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鸡是吃什么长大的——我的意思并不是说鸡能够做到吃啥补啥。人且不能,更何况鸡?我的意思是说,食鸡,首先要求此鸡生前必须健康,在此前提下,以在自由状态下生长且食用天然饲料的鸡为佳。
吃啥补啥是一种不科学的饮食观,而把这种饮食观强加至动物身上,则同样不科学。有在广州卖新疆羊肉的店家做广告称,他家的羊“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羊生前虽能自觉地服用野生草药,却并无助于改善肉质,而店家要讲的故事其实是:吃下一头懂得吃药滋补的羊的局部或全体,就等于既吃了药,又超值地吃下了羊的先天性的自我滋补机制。在《西游记》的读者群中,这绝对是一种强有力的暗示,因为它与唐僧肉是同一个模式。现在,一种强调其药用价值的“中药鸡”在一些地方很是流行。这种“中药鸡”的饲料由碾成粉末的黄芪、当归、党参、太子参等20多种名贵中药材混合玉米、米糠制成,据称,从小吃到大,该鸡血气很旺,人吃了可以补血、补气,因此价格比较昂贵,在广西每公斤最高卖到了276元。然而,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所谓的“中药鸡”实际上只是商家的一种炒作,是一种骗人的伎俩,其营养价值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鸡吃了含有苏丹红的饲料,体内就会有苏丹红残留,人吃了这种鸡或这种鸡下的蛋会有健康隐患,那么用添加了中药饲料喂大的鸡体内自然也会含有中药成分,人吃了这种“中药鸡”不是有益于身体健康吗?这种反向推理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这种推理根本就多此一举。正如广西家禽业协会副会长李开达所言:“吃喂了中药的鸡,还不如直接熬中药喝。”他还表示,当前食品的发展趋势是返璞归真,应该用天然的饲料养鸡,这样才不会影响鸡的自然生长,从而真正生产出人们喜爱的绿色食品。
专家的说法当然是科学的说法,这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养殖观和饮食观,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在追求健康的同时会放弃那种根深蒂固的“补”的思想。饮食安全是健康的底线,在此基础上,追求饮食的多样化、功能化似乎也值得肯定。但过分强调多样化、功能化也会出现问题,而类似于“中药鸡”、“功能蛋”之类标榜其“功能性”的伪健康食品之所以能够不断出现,恰恰基于许多人的这种过分的追求。
于是,在吃啥补啥这种古典饮食思想下,现代伪科学饮食观不断推陈出新。一位美食批评家写道:“人们还有这样一种模糊而坚定的信念:野兽比人生猛,野生动物比驯养动物生猛,欠生猛的人吃了这些生猛的动物,就会变得像原始人那样比较生猛……超过50万年的人类驯养动物史,显然还不足以说服一个‘滋补’的迷信者放弃对未经驯养动物的垂涎。”
在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现代社会,什么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诗云:美味诚可贵,滋补价更高,若为健康故,二者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