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套“组合拳”。依据笔者的实践体会,为推进全市工作进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应突出几个关键点: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增强两大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攻重点环节、重点产业和重点指标三大目标。
重点环节,即生产、加工、流通三大环节。在生产环节上,通过全面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严格各项生产制度等措施,全面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在加工环节上,也要严格执行标准,搞好加工过程的跟踪监控,提高加工、保鲜、储运、包装质量和产品档次;在流通环节上,要搞好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优质优价政策。
重点产业,即果品、蔬菜、优质稻、畜牧、渔业、花卉六大重点产业。这六大产业不仅是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出口创汇的重点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卖点。当前,尽快建立这六大重点产业的标准化近期发展目标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重点指标,即药残、肥残和疫病菌存三大指标。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农民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不当和施用肥料过多过滥,加工企业生产标准不高和管理不严格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积极向农民推广无公害食品栽培种植和管理技术,坚决杜绝使用国际国内禁用的高残留农药和化肥,加工企业则要认真加强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
为此,目前我市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
——突出农业品牌的创建。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互为促进、密不可分。我市许多知名的农产品,因缺乏标准化的生产和加工,质量时好时坏,市场竞争力不强,形不成品牌优势,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将有助于有效地创建农产品的品牌。当前应迅速建立重要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基地(企业)要规划取得多项认证,如ISO9000、ISO14000、HACCP、SA8000等,实现由单一标准向标准体系建立转变。建立起“选好一个产品,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工作模式。
——创新农业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一是通过设立农业标准化基金,并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份额,把以前的农产品补贴变为农业标准化工作补贴;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包括利用信贷资金扶持、涉农企业赞助等社会集资及农业部门经营收入提成用于农业标准化工作;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采取市场准入强制性标准,限制有公害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而引导和强制性要求农民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四是建立生产经营记录,开展上市农产品包装标签试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健全官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实施例行监测、信息披露和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农业标准化工作服务机制。一是建立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包括国内国际技术标准,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及时调整质检工作提供依据,为农民和产业化企业以及社会及时提供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检验检疫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正确引导市场行为。二是认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做好农产品适宜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的划分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按标准组织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各级农业部门也应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建立与之配套的地方法规(文件)。三是通过项目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广泛吸纳全社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参与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工作,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与农户主动参与的动力机制。
——健全农业标准化推进机制。一是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者接受能力问题,即加强农业生产者科学技术包括标准化技术在内的培训。二是着力解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出来了,销往哪里的问题,即大力创新和发展现代农产品贸易方式。三是着力解决风险预期问题,即提高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的收益预期。
——培植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政府层面,可以充分利用“十大体系进工业园区”这一有效载体,通过实施“质量兴企”、“技术革命”活动,积极引进产品质量第三方认证、监控服务机构,强化技术标准意识,建立技术标准服务长效机制,拉近技术标准体系与企业的距离,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孵化器”,充分挖掘出加工型企业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承接”、“放大”的龙头作用。在企业(基地)层面,要积极主动加大标准研制、引进、应用、推广的工作力度。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不少标准化工作的优惠政策、项目并提供了奖励资金,如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和省级的“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创评活动,有机食品(产品)、绿色食品(产品)、无公害食品(产品)的各项奖励扶持政策,我市被列为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为此也出台了标准化工作的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企业(基地)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这些平台,自觉提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加大资金、人力、物资的投入,创造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的各项条件,构建起与大环境相配套的标准对接机制,积极参与、主动申报项目建设,这样,企业(基地)才能赢得标准化工作的先机,在新的制高点上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