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自从去年“9·13猪肉精”中毒事故以来,上海狠抓食品安全监管的这根弦绷得更紧了。然而在日前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就本市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进行的座谈上,一些人大代表指出,完善本市食品安全监管,上海仍有一些监管“盲点”要补。
检测“盲点”———尚无统一监管信息平台
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和市食品药品包装材料测试所,拥有先进的检测设备。诸如对“猪肉精”等食品违禁添加物的检验,最快15分钟内就可以测出结果。
尽管政府用于支持食品检测的投入费用已经从过去的300多万元增加到如今的6000多万元,本市快速检测的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建立,
但市食药监局局长王龙兴坦言,上海每天上市多少产品,全市消费多少数量的产品均没有底数。包括农副产品在内,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外来食品。但由于上海没有像香港等城市那样实行强制入沪食品安全监测制度,也没有建立统一监管信息平台,因此对食品进行动态监控,难度极大。
记者还获悉,一些对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也存在着标准缺失的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未出台强制性标准。“目前我们对一些包装材料的检测,参照的标准都是比照行业标准、乃至一些国际标准,希望能为以后地方性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的制定积累一点数据。”一位检验所研究人员对记者说。
管理“盲点”———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未完全启动
媒体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多多少少提升了普通市民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然而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面前,有些确实存在问题,有些问题却似是而非。
“关键是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安全性评估。”王龙兴说,随着本市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完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的需求更为紧迫。
记者了解到,去年本市曾组织过一批专家,专门对市民涮火锅时爱吃的水发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估,并给出基本可放心食用的评价。
类似的对食品安全危险性的评估,今后在本市有望继续推开。
法规“盲点”———上海还缺一部食品安全法
密织食品安全网,必须要通过立法的途径予以保障。去年,市人大代表安培、谈武康、盛耀祖等分别递交议案,建议本市尽快就食品安全进行立法。
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也发现,由于缺少法律支撑,很多工作只能停留于鼓励和倡导阶段。例如,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建立食品安全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安全溯源和上市食品品种登记制度、缺陷食品召回制度等,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法律的硬性规定必不可少。据悉,广东、北京、重庆已陆续就食品安全问题制定了相关法规和规章。很多人大代表呼吁,上海在这方面的立法属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填补这个法律空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