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的嘉陵江畔,是朱德元帅的故乡,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四川省人口第二大城市,也是川东北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信息中心,自古就有“丝绸之乡”和“果城”之美誉。
近年来,南充质监系统在四川省质监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泽林为首的局班子带领下,忘我工作、锐意进取,在质量提升、质量安全、助推发展等方面全力以赴、开拓创新,为全市经济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做出了显著贡献,得到了各级各界的一致好评。
质量基础作保障
质量基础工作是保障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南充局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高举质量发展旗帜,突出“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认真履职尽责,狠抓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工作,推动品牌创建工作,在企业中广泛开展了“质量监管 质量提升”活动,有力促进了质量提升和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质量基础及品牌创建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市已培育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四川名牌产品48个;指导100家企业获省级质量信用企业称号,64家企业获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49家企业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148家企业和1个街道办通过ISO体系认证;组织制定、实施农业标准体系158个,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1个、省级项目38个,标准化示范种植面积覆盖9县(市、区)285个乡镇,示范种植农户达57万户,年产值85亿多元。
目前,全市有30个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25户企业通过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5个产品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30家等。2498个QC小组,取得QC成果1550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万余条,创造经济效益4个多亿。
标准引领促发展
多年来,南充标准化工作始终立足实际,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示范建设以及服务业规范便民等方面狠下功夫,标准化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在工业标准化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南充提前5年消灭了工业企业无标生产,使产品的废品率从2.5%,降低到了0.2%,企业的净利润增加了12.5亿元,新增了1.5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制定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工业标准(如汽车燃气发动机、塑钢型材、食醋等),争得了在该领域的标准话语权。
农业标准化方面,以服务现代农业模式为立足点,建立完善了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产品等标准体系,带动示范农户100余万户,使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80元.
服务业标准化方面,以观光旅游、社区服务、政务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试点工作,其中胜利路社区服务标准化成为全省推广的先进典型。
依法行政保安全
在热情服务的同时,南充局也认真执行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全力打假治劣,建立了依法科学民主的案件决策机制,多次开展全市行政执法案卷大检查、大案要案回访,强化了案卷规范化管理。
加强行政权力数据库、行政权力网上运行、行政机关内部业务网上处理和电子监察平台(一库三平台)建设,抓好规范性文件、行政权力清理及行政自由裁量权规范。推行开门审案、阳光执法、说理式执法,加强与司法机构紧密协作,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保持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零事故的同时,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面,创新实行了“一设备一档案”、“一企业一档案”、“一人员一档案”、“考试培训发证三分离”等监管制度,排除隐患数十起,保障了无安全事故发生。
技术检测是后盾
检测技术能力是质量工作的基础与支撑。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目前,以南充质检所、特检所为代表的质监技术检测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人才队伍、科技水平、设备设施、检测项目、实验室面积等方面,在川东北地区首屈一指,为全市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质监技术机构加强与大专院校、大型企业的联合科技攻关,取得多项成果,并创建中小学生质量教育实习基地,还帮助很多规模小、条件较差的企业改善生产条件,规划建设实验室500余个,培训检验人员1000余人次,有力助推了全市工业的发展。
创新开拓排头兵
虽然地处西部内陆,但由于南充质监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多项工作成为全省排头兵,甚至走在全国前列。
2011年,在国家认监委隆重表彰的首批11个“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中,该市西充县荣获此项殊荣,特别是该市的有机认证产品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现已涉及蔬菜、大米、杂粮、水果、畜禽产品等6大类92个品种,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每年为农民增收3000万元以上。
2004年,CNG电子标签在南充试点成功,使“问题气瓶”无处藏身。该成功经验在全省、全国迅速推广,有20余个省、市前来南充考察学习,南充也多次被评为全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CNG地下储气瓶安全工作又在南充试点成功,其经验已在全国推广,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CNG地下储气井无检验方法和标准的空白;同年,他们又与加拿大等国联合召开“南充国际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会”,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已成功推广了燃气锅炉冷凝式烟气余热回收、燃煤锅炉分层分垄燃烧、电梯电能回馈装置等技术,节能达8%~20%,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