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制度”,达到183次,与之相关的其他关键词也高频出现,“机制”115次、“体制”88次、“体系”68次。“完善”则成为频率最高的动词,使用113次,“健全”93次、“建立”83次紧随其后。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府部门是制度的制订者、执行者、监督者。改革主要内容是制度设计,总是寻求不断破除不合理的旧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科学的新制度。同样,质检改革的主线是制度设计,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只有牵住制度的牛鼻子,才能不被现象牵着鼻子走。
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方面。”回眸中国改革开放来路,联产承包制拉开中国改革的序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拨开改革的迷雾,“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问题,我们党创造了很多好制度。好的制度应能管用、可行、高效,伟大的制度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久令人信服。被引为经典的“分粥”案例,因规定分粥者必须拿最后一份,解决了公平问题。人人向往好制度、伟大的制度,而其设计充满艰辛和智慧。
如何才能破解质量安全工作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怎么样才能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及运动式执法、反应式救火监管?什么样的制度更加适合质检工作?制度规范了各种关系,质检工作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关键之一在于理清逻辑关系。
质量安全工作面对的关系错综复杂,例如,生产力、市场和质量的关系,质量和安全的关系,法律和技术型法规的关系,等等。质检部门面对的关系同样错综复杂,例如,业务领导和垂直管理的关系,共同职责和单独责任的关系,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关系,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的关系,等等。其中,质检部门、消费者、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无疑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由于消费者个体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能力等不对等性,消费者无力直接监管企业,理所当然地希望质检部门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或者密不透风的“防火墙”。而我们义无反顾地举起全过程监管的大刀,用上视频监控等电子手段,采取“5+2”、“白+黑”的措施。一切看起来有一种壮烈的美,但,面对如此巨大体量的企业和产品,一些问题终究防不胜防。
那么,我们能不能考虑平衡三者关系呢?一方面,壮大消费者维权能力,我们已经在质量安全知识社会普及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是否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方式来汇聚消费者个体力量?激发形成社会活力,形成多元共治,直接对话企业。另一方面,推动企业自律和自我监控,促使责任诚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扶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建立健全企业不想违法的激励体系、不能违法的预防体系、不敢违法的问责体系。从而,实现三者从不对称博弈到均衡博弈转变,使我们从全能政府部门向有限又有效政府部门转变。如此,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应该更加侧重社会治理体制,而非市场体系。
唯有在制度、体系层面解决问题,我们才能hold住质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