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涉及生产、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而使用环节是发生事故的主要环节。因使用管理不当而造成事故的约占70%左右。因此,加强使用环节的安全管理是整个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特种设备安全法》中也进一步强调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负责,规定了各项义务,增加了报废义务,强化了使用单位的责任,加大了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使用合法特种设备 依法办理使用登记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使用取得许可生产的特种设备,是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最基本的条件。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包括二手设备)、按照规定符合报废条件的特种设备,都不能够继续使用。使用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也应当受到处罚。
实行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制度,是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登记,可以防止非法设计、非法制造、非法安装的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并且可以建立特种设备信息数据库,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了解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使用环境,掌握情况,便于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其中规定可以在投入使用后30日内办理使用登记是考虑到一些设备在正式运行前需要进行调试、试运行等因素,但是试运行前必须经监督检验合格。试运行工作中,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必要的安全措施。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日常管理
《特种设备安全法》对使用安全管理提出了包括人员、建立制度、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做好运行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和进行定期检验等一系列的规定,并对违反使用管理的各项义务,做出了明确的处罚。
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配置具有相应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从事检测和运行维护保养的自行检测、检查人员和作业人员(运行操作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保证这些人员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能够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这是保证设备安全使用的必要条件。同时要建立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设备的具体运行要求,包括岗位责任、隐患治理、应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制度,这也是将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化。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还应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这是特种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一种设备“身份证”制度的主要内容。
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状况,这也是提高设备使用年限的一项重要手段。《特种设备安全法》要求使用单位应当根据设备具体情况,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以及出厂技术资料和文件中的安装使用维护保养说明,制定具体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制度,并制定相关的记录表格、检查的项目,落实责任人。
做好在用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工作,是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确保安全使用的必要手段。使用单位应当根据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设备的使用状况,制定特种设备年度定期检验计划,落实定期检验工作。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一旦发生事故,社会影响较大。《特种设备安全法》对运营使用单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包括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将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规定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在每日投入使用前,应当进行试运行和例行安全检测,对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确认。同时,也规定公众在乘坐或者操作电梯、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时,必须遵守安全使用注意事项,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和指挥,以免造成伤害。
据2012年统计,电梯发生事故42起,其中管理不善、违章作业和安全附件或保护装置失灵有33起。
履行报废义务 正确处理使用年限
特种设备达到报废条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报废义务,并且采取必要措施消除该特种设备的使用功能,办理使用登记证书注销手续。有的特种设备虽然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如果认为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按照规定要求通过检验或者安全评估,并办理使用登记证书变更,方可继续使用。允许继续使用的特种设备,应当采取加强检验、检测和维护保养等措施,确保使用安全。
对达到报废条件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由其履行报废处理的义务,对报废的特种设备进行去功能化处理(如将承压部件割孔、气瓶压扁、部件拆解),使其不具备再次使用的条件,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目前,一些达到报废条件,不允许运行的特种设备,有的使用单位还仍然运行,有的转移到其他地方继续运行,这都是十分危险的,必须坚决制止。
对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但没有达到报废条件,经检验安全评估,允许继续使用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也应当加强安全管理,采取增加维护保养的频次和项目、缩短检验和检测的周期、增加检验和检测的项目等措施,确保特种设备使用安全。